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北京推出16条措施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9 点击:

9月1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实施《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涵盖要素投入、产业全周期投入、长效服务机制3个部分,共有16条措施。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就将未来产业纳入高精尖“2441”产业体系,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方向。但总体上,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其孵化培育需要长期投入。独特的产业特征对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发展优势。

 

《若干措施》明确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提出从人才、投融资体系、数据要素、平台载体、应用场景、产业空间等6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明确了“投入什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到了首要位置,并进行了强化,突出以人为核为基的产业自主创新。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海淀区拥有全国最密集的科创“家底”:37所顶尖高校、9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两院”院士646名,人才总量超过200万,人才创新发展指数居全国首位,这些资源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主任柳强表示,未来产业的核心是“未来”,关键在“技术”。昌平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集聚41所高校、64家央企研究院、88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这都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底气与根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在技术创新方面,北京经开区强化创新服务能级,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布局13家国家级孵化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一批未来产业育新基地。近年来,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75件,是全市平均值的3.6倍,领跑全国经开区;2024年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速超过30%。

 

在回答《中国贸易报》记者提问时,刘力从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以及未来空间等领域介绍了北京经开区未来产业新的进展和突破。她表示,今后,北京经开区将持续构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体系,打造代表国家和首都参与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亦庄方案”。

 

“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到细化落地、从政策研究到实践发展、从开篇布局到提速推进,正在不断深化。”顾瑾栩说,《若干措施》还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健全投入机制。通过聚焦不同阶段的需求,分类明确政策支持的核心和目标,明确了“怎么投入”。在产业化早期,重点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以形成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在转化阶段,重点支持产业化应用,以市场为核心,以形成应用为目标;在成长阶段,重点支持产业规模化扩张,以企业为核心,以形成产业集群或生态为目标,促进产业组织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的持续成长。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周东洋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北京推出16条措施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2025-09-1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9月1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实施《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涵盖要素投入、产业全周期投入、长效服务机制3个部分,共有16条措施。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就将未来产业纳入高精尖“2441”产业体系,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方向。但总体上,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其孵化培育需要长期投入。独特的产业特征对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发展优势。

 

《若干措施》明确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提出从人才、投融资体系、数据要素、平台载体、应用场景、产业空间等6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明确了“投入什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到了首要位置,并进行了强化,突出以人为核为基的产业自主创新。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海淀区拥有全国最密集的科创“家底”:37所顶尖高校、9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两院”院士646名,人才总量超过200万,人才创新发展指数居全国首位,这些资源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主任柳强表示,未来产业的核心是“未来”,关键在“技术”。昌平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集聚41所高校、64家央企研究院、88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这都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底气与根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在技术创新方面,北京经开区强化创新服务能级,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布局13家国家级孵化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一批未来产业育新基地。近年来,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75件,是全市平均值的3.6倍,领跑全国经开区;2024年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速超过30%。

 

在回答《中国贸易报》记者提问时,刘力从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以及未来空间等领域介绍了北京经开区未来产业新的进展和突破。她表示,今后,北京经开区将持续构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体系,打造代表国家和首都参与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亦庄方案”。

 

“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到细化落地、从政策研究到实践发展、从开篇布局到提速推进,正在不断深化。”顾瑾栩说,《若干措施》还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健全投入机制。通过聚焦不同阶段的需求,分类明确政策支持的核心和目标,明确了“怎么投入”。在产业化早期,重点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以形成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在转化阶段,重点支持产业化应用,以市场为核心,以形成应用为目标;在成长阶段,重点支持产业规模化扩张,以企业为核心,以形成产业集群或生态为目标,促进产业组织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的持续成长。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周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