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奋力打造钟表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1 点击: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近年来,衡阳市坚持把发展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聚焦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扎实做好钟表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文章,建成了钟表全产业链产业集群。2025年4月,衡阳县被授予“中国钟表产业基地”称号,成为继深圳、漳州之后全国第三大钟表产业集聚区。
一、优选赛道,全速度抢抓转型机遇
精准把握钟表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掘本土资源禀赋,争分夺秒建设“船山时间谷”,着力将“时光”转化为“时机”。一是强化园地联创。以部省市共建的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为统筹,将“船山时间谷”作为基地,协同产业园首开区,联动衡山科学城基地,形成“一区两基地”布局,共同吸纳进入全省绿色智能计算“3+5”产业体系和全省重点产业链建设范畴。聘请专业设计公司编制园区发展规划,设立生产、展览、研发、文创、休闲5个功能区,全力打造“一轴一环”工旅融合综合体。二是强化市县联动。市级层面,将钟表产业纳入全市重点培育的15条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推进机制,明确分管副市长担任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成立“链长办”,及时协调解决链上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级层面,将钟表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发展,实行县委主要领导包保责任制,采取靠前办公、随机调度、暗访检查等方式常态化下沉园区开展检查服务,全力推动园区建设。三是强化政企联建。打破园区传统建设模式,由政府统规自建调整为政府与企业统规统建。政府主要负责园区建设前期工作,通过国有平台公司融资替企业代建。企业再以按揭方式、按成本价购入厂房,对厂房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求。“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自动工到交付不到两年时间,即完成一期用地541亩,建成标准厂房95栋、生活楼房26栋、博物馆1座,跑出了园区建设加速度。
二、优先布局,全链条培植产业集群
按照边建设、边招商、边投产的工作思路,加快培育衡阳钟表产业集群。一是精准化招商。实行以“链”招商,制定钟表产业图谱,紧盯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关键配套企业“按图索骥”,目前园区签约引进链上企业142家。坚持以“情”招商,市县领导和机关基层干部人人都是招商员,广泛发起“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成为“湘商回归”的典范。创新以“商”招商,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4个招商办事处,聘请企业负责人担任招商引资顾问,出台“以老带新”奖励办法,形成“引进一家、带来一串”的生动局面。二是协同化成长。建立企业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举办链上企业座谈会、技术沙龙、供需对接会,打破信息壁垒。连续两年以企业组团方式形成“湘字号”产业方阵,参加中博会智能穿戴与现代钟表展,促进企业对外展示交流。建立园区钟表生产全工艺流程闭环,正式投产的110家企业,涵盖机芯研发、表壳锻造、表盘设计、智能模组、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各环节,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成品组装均能在园区内部协同配套,2024年产值达50余亿元。三是品质化拓展。强化品牌战略,对内培育“南岳”“芙蓉”等本土品牌,对外孵化“看世界”“宝茄达”等国际新锐,形成“自主品牌+ODM”的双轮驱动。加大技术创新,围绕机芯、陀飞轮等关键环节展开技术攻关,园区现有专利45项,实现技术核心完全自主可控。大力推进“衡企出海”,园区日均生产成表30万只,产品远销俄罗斯、非洲等83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占据全国钟表配件市场份额近两成。
三、优化环境,全周期服务钟表企业
构建多维工作体系,全面营造“政策优、服务好、办事畅”的营商环境。一是实打实惠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160项主要经济审批事项授权园区,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真抓实干维护企业“预期之稳”。持续出台惠企政策,先后制定下发做大做强钟表产业链、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十条措施等文件,在科技创新、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适度优惠,以真心实意关注企业“生存之难”。设立1亿元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与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风险补偿基金合作协议,累计为14家钟表企业对接融资2920万元,以真金白银纾解企业“发展之困”。二是点对点助企。深入开展“百人联百企”行动,选派100多名干部成立服务专班,构建“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企业诉求动态管理台账,实行月汇报、季测评管理模式,精准分析、精准问效。开通园区至广州、深圳、东莞等方向的物流专线,综合物流时间压缩5天以上,帮助企业节约近一半的物流成本。三是心贴心暖企。同步建成20栋专家楼、6栋858套人才公寓,配齐生活家具,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房租和物业管理费租赁给钟表企业,员工可“拎包入住”。建立职工便民诊所、儿童免费托管中心,开通园区至市区、园区至县城的免费班车,尽可能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全面推行“柔性执法”“首错免罚”“企业宁静日”等制度,助力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创业、专心发展。
四、优育生态,全方位赋能区域发展
厚植钟表产业发展土壤,提升钟表产业附加值,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以产教融合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在船山技工学校、职业中专等院校开设钟表专业课程,对口设置5个实习基地,以“培训+就业”模式订单式培养钟表专业技术工人2000余名。设立机芯研发中心,与上海等地高校共建实验室,协同技术攻关。建设智能制造工厂实现柔性生产,有效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2023年创造了单批出口巴西50万只钟表的行业记录。二是以工旅融合增效益。建成恒生钟表文化博物馆,收集珍贵文物与展品2000余件,以“实物+3D”方式系统展示衡阳钟表文化。按照“前店后厂”模式,在园区设立钟表企业展、直销柜台,在园区中央打造全球最大可走时南岳手表雕塑,配套建设“时光岛”、“流光街”等沉浸式文化设施,让游客可感可览可消费,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三是以城乡融合促振兴。在园区内建成“零工驿站”,免费提供求职培训、劳动维权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实现一站式就业。在园区外联通“乡村车间”,采取“企业+乡村车间+农户”的模式,把钟表行业中操作比较简单的环节转移生产,累计建成乡村车间65家、吸纳就业4000余人。在园区周边拓展“复合旅游”,加强与梅花村风景文化区的合作,打造旅游短线,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业态互融的“乡村游+工业游”复合模式,持续增强钟表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供稿:改革秘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