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业、促转型、重融合——德州市聚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03 点击:次
近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工作简报》刊登德州市典型做法:抓产业、促转型、重融合——德州市聚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德州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产业升级、绿色转型、融合发展,锚定目标任务,狠抓推进落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数字经济城市百强,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62.8%,居全省第一位。
着力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强化高质量发展核心支撑
(一)改造与赋能并行,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开花”。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引入省级高端智库指导,围绕机械、化工、轻工、食品等重点产业,“一县一业一策”开展技改诊断,150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1—7月完成投资178.1亿元。加快数实融合赋能数智转型,深入企业诊断服务,成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联盟,诊断服务企业90家;培育链式转型示范,构建“产业大脑+晨星工厂”转型模式,调味品产业大脑入选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179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数量居全省第2;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认定基础级智能工厂81家,培育卓越级国家智能工厂1家,获批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30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
(二)提质与增量并重,推动新兴产业“枝繁叶茂”。坚持“点”上强企,印发《德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落实16项任务43项措施。建立逐企逐项逐阶梯次培育机制,组建“一起益企”中小企业专家服务团,逐企逐项逐阶诊断、辅导、提升,融入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典型经验被工信部推广。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4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4家。坚持“线”上强链,整合产业链布局,整合组建轻工纺织产业链,在细分行业增加人工智能、地热能、低空装备等产业;印发《德州市产业链群发展促进组织工作指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等产业试点,建立“事业中心+国企+产业服务机构”的产业链群促进组织,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优良生态。坚持“面”上强群,巩固提升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高端装备、体育器材等优势产业,稳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一县一策”发展首位产业,优选1—2个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植,全力打造一批体量大、动能强、稳底盘的增长引擎,2025年新增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家,总数达到13家、居全省第2位。
(三)育苗与助长并举,推动未来产业“根正苗旺”。积极培育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新增生物制造产业链,深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细分领域,培育齐河生命健康、禹城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规划布局以无人车、无人机为主导的“智能体”产业,引进上海清芸引擎机器人项目,4家企业入选省低空领域重点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奥链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运营平台入选全省首批优秀工业领域导向场景类服务平台,4个项目入选全省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攻关项目。
着力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激活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
(一)构建绿色能源应用体系。聚焦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持续探索、创新突破,新能源装机规模、技术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绿色低碳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初步形成。今年以来,已争取1个“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国家级试点县,1个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国家试点,3个“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省级试点单位,1个山东省绿电产业试点园区,4个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3个山东省地热能试点工程,7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1—7月,全市新能源发电量116.8亿千瓦时,居全省第3位,较去年同期增加19.1亿千瓦时,可解决约55万吨新增能耗需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2.8%,居全省第1位,新增全社会用电量全部实现绿电供应。
(二)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搭建绿色制造四级培育库,分级发力、分领域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培育市级绿色工厂4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深入实施节能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创建推进模式,开展“节能诊断服务进企业”活动,推动企业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完成节能监察任务企业4家。强化节水示范建设,探索集水效、能效评价为一体的系统节能路径,德州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24年国家造纸行业水效领跑者企业,德州市陵城区经济开发区入选2024年国家水效领跑者工业园区(全省唯一)。
(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制定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狠抓7个方面、27项攻坚任务,1—7月,PM2.5浓度同比改善20.5%,优良天数同比改善11.2%。持续加大对河流断面水质的监管,1—7月,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50%,无劣Ⅴ类水体。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建设,马颊河(庆云段)获评省级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4家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已建成投运。
着力推进重大战略融入
放大高质量发展综合优势
(一)深度对接京津冀。发挥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枢纽作用,举办15场京德沙龙和京德直通车活动,新引进有研集团钒电解液等9家项目入驻孵化,新落地千吨级环保可降解新材料等2个项目。加快天衢新区建设,新引进过亿元京津冀项目7个、总投资45亿元。持续完善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配套,累计引进阿里巴巴、美团等项目32个,使用办公面积2万平方米。
(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印发《德州市2025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要点》《德州市落实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若干政策措施工作台账》等文件,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遴选41个项目重点推进,1-7月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69.5%。积极融入黄河科创大走廊,实施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项目2项。搭建全国首个“黄河流域政务服务通办圈”,组织黄河流域6省(区)20市、172县(市区)合作签约,共同签订《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三)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印发《德州市融入省会经济圈(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围绕设施互联、产业协作、服务共享等7个方面,加快推进26项年度重点任务。齐州黄河大桥建设等17个涉及德州的重要事项,列入《济南都市圈2025年度工作要点》。济南至宁津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全速推进,1—7月累计完成投资52.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6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