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场景驱动下的“智”变:河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观察与思考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0 点击:次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着全球的经济结构与竞争格局。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中原大地并非旁观者,而是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了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作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服务者和推动者,河南省人工智能协会有责任、有义务对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也尝试通过一番梳理与审视,探寻河南人工智能产业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其鲜明特点和深层挑战何在?未来破局的关键又指向何方?
一、发展印记:场景牵引,硬软兼备,生态初成
与其他先发地区常见的“算法驱动”或“头部企业驱动”模式不同,河南的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场景驱动”特质。作为人口与经济大省,河南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AI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试验场”。从智慧城市、智慧矿山到智能养殖、智慧文旅,诸多探索都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以真实的应用需求牵引着产业前行。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根基扎实,能让技术迅速与实体经济结合并产生价值,但同时也对产业整合资源、提炼共性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河南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硬件”环节已展现出比较优势。以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算力底座”。依托超聚变、紫光计算机等企业的集聚,计算终端产业也形成了初步的集群效应。这份“硬”实力,构成了河南区别于其他省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奠定了其未来发展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雏形”已然形成。来自顶层设计的密集推动,为产业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嵩山实验室、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院所的算法研究团队也开始崭露头角。在政策、产业、学术、研究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构建。
二、主要差距:核心技术“软肋”与领军企业“缺位”
然而,在一片向好的发展态势下,一些深层次的挑战也逐渐浮现,成为制约产业向更高层级迈进的关键瓶颈。
首先,在基础研究和核心算法领域的“软肋”依然突出。尽管应用层面多点开花,但在原创性算法、基础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上,与北京、深圳等高地的差距依然明显。目前“用技术”多于“创技术”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重应用、轻原创”的模式若长期持续,或将使河南在产业链中难以掌握长远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产业生态中具备全国影响力的“链主”型企业尚显缺位。河南不乏在特定领域表现优异的企业,但能构建产业生态、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领军者却凤毛麟角。这使得产业力量略显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强大的“雁阵效应”。
最后,高端人才的“引育留用”体系仍是待解的课题。人工智能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有效吸引并留住顶尖的算法科学家、能够将AI与行业知识深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产业领军者,是河南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三、未来路径:关于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面对机遇与挑战,河南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突破,或可在以下几个方向上探寻路径:
第一,夯实技术根基,从“善用”走向“原创”。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补齐核心技术的短板。一种可行的思路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在部分细分赛道上寻求突破。同时,如何更好地用好现有的算力基础设施,将其从单纯的“算力粮仓”升级为开放的算法模型创新和验证平台,是降低创新门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关键一步。
第二,培育产业“雁阵”,呼唤本土“链主”崛起。一个成熟的产业生态,需要领军企业的带动。未来的产业政策,或可更加精准地识别和扶持一批有潜力的本土企业,支持它们从行业标杆成长为生态构建者。通过鼓励它们打造行业垂直大模型和开放赋能平台,吸引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其生态,有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深化场景赋能,打造产业融合的“河南样板”。河南最大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场景资源。未来的重点,应是围绕工业、农业、医疗等重点领域,持续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杀手级”应用。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流转和高质量行业数据集的建设,将让AI技术真正成为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倍增器”和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
第四,构筑人才高地,激活创新“第一资源”。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流的人才生态。面向未来,需要以更灵活的机制面向全球招引顶尖人才,更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本土复合型人才。为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和广阔的施展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总而言之,河南人工智能产业正处在一个爬坡过坎、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挑战固然严峻,但其深厚的场景土壤、坚实的硬件基础和日渐成形的产业生态,无不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中原大地而言,这场“智能”变革的浪潮,既是考验,更是机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将继续扮演好“服务员”、“联络员”和“宣传员”的角色,与全省同仁携手并肩,共同推动中原大地的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力量。
作者:中国信通院中部大数据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