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郑州高新区新扩区:规划升级、产业重塑,打造中部科创高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8 点击:

郑州高新区作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历经30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核心引擎,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居第21位。然而,随着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创新主体快速集聚(2023年累计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794家,占全省30%以上),原有99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已难以承载产业扩张需求,产业用地占比不足5%的困境凸显。

在此背景下,2023年郑州启动“开发区扩区增容”改革,高新区与荥阳市签订合作协议,将广武镇、高村乡全域272.5平方公里纳入扩区范围 。

扩区规划:面积增长2.75倍,构建“科学城”新格局

空间扩容:郑州高新区通过与荥阳市广武镇、高村乡合作,将面积从99平方公里扩展至371.5平方公里,增幅达2.75倍,有效解决了原有产业用地不足的瓶颈问题。科学城片区作为起步区,规划面积61.64平方公里,涵盖智能制造、科研教育等核心功能。

管理机制创新: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科学城管委会(筹)、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及科学城投资开发集团,统筹经济管理、社会服务和开发运营,实现权责明晰的高效管理。

基础设施布局:2025年计划推进南北向贯通道路3条、东西向道路1条,打破与郑州市区的交通瓶颈;同时启动智能制造综合开发首开区、污水处理厂、河南工业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等重点项目,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管理机制:从“权责交叉”到“全面赋权”

合作共建区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科学城管委会(筹)、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及科学城投资开发集团,分别负责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和市场化开发 。2024年9月,高新区通过函件协调获荥阳市授权,实现对科学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全面管理,标志着权责关系进一步理顺。

创新亮点:市级经济权限下放,高新区在扩区内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及县级社会管理权限,涵盖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关键领域。

人事薪酬改革:自主设置机构,推行“以岗定薪”激励机制,吸引专业化人才。

“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

产业定位:聚焦“高”“新”,强化四大主导产业

超硬材料产业集群:作为全国超硬材料产业核心区,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占全国总量的60%,拥有企业约2000家,2024年产值预计突破300亿元。未来将向功能性金刚石、培育钻石等高端领域延伸,打造国际超硬材料创新中枢。

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集聚全省80%的传感器企业,产值突破200亿元,龙头企业汉威科技主导的产业链涵盖材料、器件制造到应用终端。高新区规划建设“智能传感谷”,推动形成“一谷多园”空间布局,目标是建成全国智能传感器创新高地。

数字经济与算力基础设施: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以及360中原智算中心等项目,打造“算力之城”。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建设加速推进,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提供算力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氢能、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新赛道。2023年获批超硬材料和智能传感器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

发展目标:建设千亿级一流科技园区

经济能级跃升:2025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0亿元,GDP增速保持高位增长,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提升。

创新生态构建: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支持汉威科技等龙头企业扩链延链;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36亿元,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产城融合示范:通过科学城片区开发,推动智能制造、高等教育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规划建设青年特色商业街区,吸引高校师生和科技人才,形成“创新+消费+生活”一体化生态。

中国开发区协会河南联络处主任李保平认为,郑州高新区—荥阳合作共建区的探索,不仅是空间拓展的“量变”,更是治理模式与产业生态的“质变”。其“管委会+公司”机制、全域赋权改革及产城融合路径,为全国开发区扩容提供了“郑州样本”。然而,要在跨区协同、要素配置、生态约束中寻求平衡,仍需持续创新。未来,科学城能否成为中原崛起的“新引擎”,取决于制度红利释放的深度与产业创新的强度。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郑州高新区新扩区:规划升级、产业重塑,打造中部科创高地

2025-08-1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郑州高新区作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历经30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核心引擎,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居第21位。然而,随着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创新主体快速集聚(2023年累计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794家,占全省30%以上),原有99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已难以承载产业扩张需求,产业用地占比不足5%的困境凸显。

在此背景下,2023年郑州启动“开发区扩区增容”改革,高新区与荥阳市签订合作协议,将广武镇、高村乡全域272.5平方公里纳入扩区范围 。

扩区规划:面积增长2.75倍,构建“科学城”新格局

空间扩容:郑州高新区通过与荥阳市广武镇、高村乡合作,将面积从99平方公里扩展至371.5平方公里,增幅达2.75倍,有效解决了原有产业用地不足的瓶颈问题。科学城片区作为起步区,规划面积61.64平方公里,涵盖智能制造、科研教育等核心功能。

管理机制创新: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科学城管委会(筹)、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及科学城投资开发集团,统筹经济管理、社会服务和开发运营,实现权责明晰的高效管理。

基础设施布局:2025年计划推进南北向贯通道路3条、东西向道路1条,打破与郑州市区的交通瓶颈;同时启动智能制造综合开发首开区、污水处理厂、河南工业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等重点项目,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管理机制:从“权责交叉”到“全面赋权”

合作共建区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科学城管委会(筹)、科学城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及科学城投资开发集团,分别负责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和市场化开发 。2024年9月,高新区通过函件协调获荥阳市授权,实现对科学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全面管理,标志着权责关系进一步理顺。

创新亮点:市级经济权限下放,高新区在扩区内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及县级社会管理权限,涵盖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关键领域。

人事薪酬改革:自主设置机构,推行“以岗定薪”激励机制,吸引专业化人才。

“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

产业定位:聚焦“高”“新”,强化四大主导产业

超硬材料产业集群:作为全国超硬材料产业核心区,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占全国总量的60%,拥有企业约2000家,2024年产值预计突破300亿元。未来将向功能性金刚石、培育钻石等高端领域延伸,打造国际超硬材料创新中枢。

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集聚全省80%的传感器企业,产值突破200亿元,龙头企业汉威科技主导的产业链涵盖材料、器件制造到应用终端。高新区规划建设“智能传感谷”,推动形成“一谷多园”空间布局,目标是建成全国智能传感器创新高地。

数字经济与算力基础设施: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以及360中原智算中心等项目,打造“算力之城”。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建设加速推进,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提供算力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氢能、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新赛道。2023年获批超硬材料和智能传感器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

发展目标:建设千亿级一流科技园区

经济能级跃升:2025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0亿元,GDP增速保持高位增长,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提升。

创新生态构建: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支持汉威科技等龙头企业扩链延链;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36亿元,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产城融合示范:通过科学城片区开发,推动智能制造、高等教育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规划建设青年特色商业街区,吸引高校师生和科技人才,形成“创新+消费+生活”一体化生态。

中国开发区协会河南联络处主任李保平认为,郑州高新区—荥阳合作共建区的探索,不仅是空间拓展的“量变”,更是治理模式与产业生态的“质变”。其“管委会+公司”机制、全域赋权改革及产城融合路径,为全国开发区扩容提供了“郑州样本”。然而,要在跨区协同、要素配置、生态约束中寻求平衡,仍需持续创新。未来,科学城能否成为中原崛起的“新引擎”,取决于制度红利释放的深度与产业创新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