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如何谋划?重点在哪?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2 点击:

“十五五”(2026-203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从建党百年到踏上新征程,我国将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规划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此前,《中国发展改革报》发文解读称,中央建议发布后,国务院成立纲要草案起草组,在纲要框架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建议,正式起草纲要草案。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近段时间以来,浙江、河南、海南、黑龙江、湖南、四川等地密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聚焦共同富裕、全国统一大市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谋划好“十五五”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

在此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的重要定位——“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中央的会议提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在此前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跟大家介绍有关方面的情况,讲了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另外,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未来五年,将全面发力。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会议还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研判基本方向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规划除了谋划2021—2025年的发展,还对未来15年作了远景展望。

  董煜表示,“十四五”将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的目标通过规划进一步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五年规划对发展周期和阶段、对中期和长期工作的引导,也体现了推动发展的“节奏感”。“党的二十大又对2035年目标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十五五’规划的谋划制定也应据此作出更新。”

  发展目标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2035年远景目标总体上还是以定性描述为主,但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也是比较重要的。”董煜认为,当前需要研究如何衔接2030年的指标和2035年的指标,提出一些带有阶段性安排的量化指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没有设定5年GDP年均增速指标,而是表述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持续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阶段,经济能不能保持一定的增速,是‘十五五’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鄢一龙建议,“十五五”规划以扩大内需与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性跃升相互牵引为主线。

  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2024年以来推出的‘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非常精准有效。‘十五五’时期,还需要在扩大内需方面进行更系统的设计。”鄢一龙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在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时,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特别是研究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任务、基础性工程。

  重大工程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紧密衔接,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是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规划文本将重大工程放在“专栏”,使有关内容更加一目了然。比如,“十三五”规划在23个专栏中明确了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十四五”规划在17个专栏中提出了102项重大工程。

  “过去连续两个五年规划,都特别强调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跟踪。”董煜认为,在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过程中,需要和各部门、各地区反复对标对表,并非简单把各领域的工程列在一起,还需要去做综合性的平衡,突出优先顺序。

  董煜建议,除了“工程包”,还可以同步研究、推出一批“政策包”,使五年规划成为中长期重大政策的集合体。“比如,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哪些支持性政策;再比如,跟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包’,可以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来,也可以先提出方向性的要求,‘十五五’期间再去出台具体的政策。”

 与改革任务更加紧密结合

  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国的五年规划不仅是发展的规划,也是改革的规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年要全部完成。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落实期和‘十五五’规划期有四年的重叠期。”董煜认为,“十五五”规划可能会和重大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回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历次三中全会: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主要议题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部署的改革任务已于2020年全部完成。而整个“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都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循着改革的逻辑行稳致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冲抵下行因素,把不确定性的困扰最大可能地排除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好可以掌握的确定性和主动权。

  “十五五”规划在谋划过程中,如何体现对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落实?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注意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2024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十五五”研究课题中,就有一项是《构建国有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研究》。再比如,《决定》提出,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研究》,亦在上述“十五五”研究课题之列。

  五年规划,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不少改革任务与规划目标的交汇处,托起的是亿万百姓稳稳的幸福。

  以扩大内需战略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结合为例。曾主持过多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又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而收入又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出部署,明确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对于正在谋划中的“十五五”规划,杨伟民建议,将建设民生大国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把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居民消费放在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使消费力的提升同生产力的提高同步。“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包括改革在内的方方面面作出整体性部署。”

  鄢一龙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特别强调,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增加居民消费的大逻辑是,稳经营主体,从而稳就业、稳收入,进而稳消费。此外,只有解决了老百姓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地提振消费。”他还建议,把扩大内需和推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如何谋划?重点在哪?

2025-08-12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十五五”(2026-203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从建党百年到踏上新征程,我国将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规划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此前,《中国发展改革报》发文解读称,中央建议发布后,国务院成立纲要草案起草组,在纲要框架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建议,正式起草纲要草案。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近段时间以来,浙江、河南、海南、黑龙江、湖南、四川等地密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聚焦共同富裕、全国统一大市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谋划好“十五五”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

在此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的重要定位——“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中央的会议提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在此前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跟大家介绍有关方面的情况,讲了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另外,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未来五年,将全面发力。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会议还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研判基本方向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规划除了谋划2021—2025年的发展,还对未来15年作了远景展望。

  董煜表示,“十四五”将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的目标通过规划进一步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五年规划对发展周期和阶段、对中期和长期工作的引导,也体现了推动发展的“节奏感”。“党的二十大又对2035年目标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十五五’规划的谋划制定也应据此作出更新。”

  发展目标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2035年远景目标总体上还是以定性描述为主,但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也是比较重要的。”董煜认为,当前需要研究如何衔接2030年的指标和2035年的指标,提出一些带有阶段性安排的量化指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没有设定5年GDP年均增速指标,而是表述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持续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阶段,经济能不能保持一定的增速,是‘十五五’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鄢一龙建议,“十五五”规划以扩大内需与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性跃升相互牵引为主线。

  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2024年以来推出的‘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非常精准有效。‘十五五’时期,还需要在扩大内需方面进行更系统的设计。”鄢一龙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在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时,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特别是研究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任务、基础性工程。

  重大工程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紧密衔接,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是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规划文本将重大工程放在“专栏”,使有关内容更加一目了然。比如,“十三五”规划在23个专栏中明确了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十四五”规划在17个专栏中提出了102项重大工程。

  “过去连续两个五年规划,都特别强调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跟踪。”董煜认为,在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过程中,需要和各部门、各地区反复对标对表,并非简单把各领域的工程列在一起,还需要去做综合性的平衡,突出优先顺序。

  董煜建议,除了“工程包”,还可以同步研究、推出一批“政策包”,使五年规划成为中长期重大政策的集合体。“比如,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哪些支持性政策;再比如,跟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包’,可以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来,也可以先提出方向性的要求,‘十五五’期间再去出台具体的政策。”

 与改革任务更加紧密结合

  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国的五年规划不仅是发展的规划,也是改革的规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年要全部完成。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落实期和‘十五五’规划期有四年的重叠期。”董煜认为,“十五五”规划可能会和重大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回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历次三中全会: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主要议题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部署的改革任务已于2020年全部完成。而整个“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都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循着改革的逻辑行稳致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冲抵下行因素,把不确定性的困扰最大可能地排除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好可以掌握的确定性和主动权。

  “十五五”规划在谋划过程中,如何体现对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落实?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注意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2024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十五五”研究课题中,就有一项是《构建国有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研究》。再比如,《决定》提出,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研究》,亦在上述“十五五”研究课题之列。

  五年规划,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不少改革任务与规划目标的交汇处,托起的是亿万百姓稳稳的幸福。

  以扩大内需战略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结合为例。曾主持过多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又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而收入又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出部署,明确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对于正在谋划中的“十五五”规划,杨伟民建议,将建设民生大国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把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居民消费放在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使消费力的提升同生产力的提高同步。“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包括改革在内的方方面面作出整体性部署。”

  鄢一龙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特别强调,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增加居民消费的大逻辑是,稳经营主体,从而稳就业、稳收入,进而稳消费。此外,只有解决了老百姓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地提振消费。”他还建议,把扩大内需和推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