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协同的深度实践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7-31 点击:

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突破地域限制、整合区域资源、扩大规模效应、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已经遴选确定约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有37个为跨行政区联合培育,但这些制造业集群存在协同不深、融合不够、共生不足等问题。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以政策互通为基础,以产业联动为核心,以利益共享为动力,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实现治理协同、产业互补、利益共享与生态共建,助力跨行政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从“物理集聚”走向“化学融合”。这对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治理协同:构建跨区域制度框架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治理协同,需要构建跨区域制度框架。

一是需要完善跨区域协作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纲,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战略框架构建、协作机制创新和工作合力推进,打破区域壁垒,释放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为做好跨区域协作顶层设计,集群所在地市可签订跨区域集群协作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集群跨区域协调机制,连接链主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集群培育发展全局性工作,推动信息互通、沟通交流、协调管理、项目推进;推动各协作方共同编制集群培育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未来3-5年跨区域培育重点任务,建立定期集群发展评估制度,着重考量技术溢出、产业链协作等跨域成效指标,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二是加强政策互认与标准统一。跨区域产业协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各地政策不兼容、标准不统一。推动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建立不同地市间政策和标准的“连接器”,推动“政策孤岛”向“规则互通”转变。为此,集群所在地市应进一步简化跨区域转移审批流程,可探索开展跨区域“白名单”机制试点,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纳入“白名单”管理,做到跨区域互认快批;建立跨区域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实现企业迁移、项目备案等事项“一网通办”;统一产业准入、环保、质量等标准,联合建立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等,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

三是创新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阻碍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痛点在于传统行政分割思维导致的“利益藩篱”,为解除这一痛点,需要构建“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长效机制,推动集群所在地市从“分蛋糕”到共同“做大蛋糕”的转变,让协同发展红利覆盖区域政府、企业和社会;聚焦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创新,集群所在地市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飞地经济2.0”模式,采取“联合管委会+市场化公司”管理运营方式,探索建立“税收分成+指标共享+考核共认”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业合作项目在“飞地园区”优先落地、高效集聚。省级层面可联合相关地市建立跨区域统计分成制度,瞄准核心产业园区和承载区,针对“共管项目”,探索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协作地和承载地之间进行全额双核算,均享发展红利。相关主体可合作探索“资金+基金”联动支撑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优质集群跨行政区的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产业互补:重构空间分工体系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产业互补,需要重构空间分工体系。

一是深化区域产业链分工协作。产业链是集群的骨干和纽带。深化区域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跨行政区带来的产业链刚性切割和“小而全”低效竞争,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专业化精细化协作范式。为此,应强化产业链垂直分工,因地制宜、聚焦特色,明确集群所在不同地市的分工定位,推动地方的错位发展;集群所在地市可建立区域产业链链长制,搭建跨区域产业协同数据平台,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行动;支持集群“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开展不同地市“链长+链主”对接合作;强化产业链水平互补,支持龙头企业跨地市布局“研发总部+制造基地+服务网络”,推动市场化利益联结;探索集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依托交通轴线打造跨区域产业带和产业科技创新走廊,串联不同地市产业园区、重点功能平台,辐射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是完善区域供应链配套体系。供应链是集群的软组织,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韧性。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将分散的、断裂的区域供应链编织成区域供应网络。据此,政府、行业层面可联合组织跨区域供需对接会,定期发布重点企业产能、技术需求、配套缺口等信息,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不同地市间大、中、小企业互采互供,逐步建立跨地区的供需对接机制和合作平台;支持集群“链主”企业围绕区域配套供应需求和带动性强、整合需求高的重大项目开展协作配套;建立区域产能共享池,打造较为全面的、根植于本地的供应体系;可发挥行业组织、“链主”企业等作用,推动多方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应急协调和管理机制,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共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要破解区域创新资源的碎片化、创新与应用的分离化,构建形成研发协同、转化顺畅、应用联动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集群依托协同创新网络,能够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密切合作与竞争,促进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和扩散,形成“研发—转化—应用”动态循环。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共建,集群所在地市应整合不同城市创新优势资源,深化多主体创新合作,联合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在不同地市异地互设研发中心、创新平台等,带动区域创新外溢和扩散;不同地市可联合设立面向集群的联合攻关项目,引导区域内产学研相关单位探索跨区域“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机制,以项目为牵引带动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建立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促成跨地市技术交易和成果转移转化。

要素流动:打造软硬联通网络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要素流动,需要打造软硬联通网络。

一是建立人才共享机制。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其中关键就在于将不同地市分散的人才势能转化为产业协同发展的动能。为此,需要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行政限制和制度壁垒,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省级层面可联合相关地市,面向集群发展,推行区域人才码,推动社保、医保、公积金跨地市无缝转接;集群牵头地市可探索人才贡献度跨地市认定和奖励,对跨地市服务的人才实行“双向激励”;联合建立人才需求共享清单,组建跨地市产业人才联盟,定期发布跨地市紧缺职业目录,推动跨地市人才供需匹配;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候鸟型”专家工作站,吸引不同地市互派技术和行业专家;可共同谋划建设一批跨区域孵化器、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注册在一地、办公在多地”服务。

二是促进资本跨区域配置。资本和金融是集群跨区域协同的血液系统。在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中,促进资本跨区域配置的目的,就是通过资本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型应用,提升资本和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质效。为此,集群所在地市可联合设立跨区域产业基金,引导资本流向产业链互补领域;联合设立跨区域产融合作“白名单”,引导区域内金融结构对列入名单的产业链龙头整机或终端企业、专精特新配套中小企业给予跨地市信贷倾斜;共同打造跨区域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举办跨地市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对接会,聚焦“链主企业+配套企业”融资需求,建立跨区域金融管家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方案,推出跨地市集群授信产品和服务。

三是推动区域物流联通。高效的物流体系能够推动集群在产业结构和地理布局上实现良性循环。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物流联通这一效率引擎。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可实现产业时空距离压缩和供应配套韧性。推动区域物流联通,应以集群所在地市间交通网络为纽带,通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缩短物流半径,积极打造1~2小时产业协作圈。集群所在地市可共建共享一批物流枢纽,构建跨区域物流体系,牵头成立物流联盟,共享运力资源;引导相关企业建立集群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先进制造业物流体系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及时、高效、共享;共同构建专业化先进制造业物流体系,鼓励区域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集群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高效物流解决方案。

四是促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共建。数字新型基础设施是突破产业地理空间和行政区限制的重要工具,是打造虚拟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手段。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中,促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共建,能够通过“平台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实现集群物流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发展。据此,集群所在地市可联合建设跨城市工业互联网骨干网,搭建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集群产业大脑,布局跨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打通企业内外网壁垒,推动区域产能、设备、订单共享;协同开展集群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共同探索“点—线—面”数字化转型路径;合力搭建集群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场景,跨地市共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共享制造工厂,推动集群研发设计协同和生产制造协同。

生态共建:培育协同发展土壤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生态共建,需要培育协同发展土壤。

一是强化促进组织联动。推动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发展,是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变革的重要创新实践,是先进制造业集群治理的重要一环。促进组织的本质是以服务集群发展为中心,促进集群达成共同目标和统一行动,提升集群集体效率的相关组织。当前,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功能主要包括促进集群沟通交流、促进政府市场对接、促进集群合作创新、促进集群开放发展和促进行业自律规范等。但现有促进组织的承担单位由于功能受限,能力建设不均衡现象突出,需要聚焦“共建、共生、共享”,将其他第三方组织的力量汇聚起来。据此,建议由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牵头,连接集群不同地市的子促进组织,联合集群内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服务平台、新型基础设施等载体,构建“1+N集群发展促进共同体”,打造一批高水平市场化运营、长期稳定为集群服务的第三方专业化力量;整合不同地市资源,联合构建区域促进组织能力矩阵,构建以促进组织为连接枢纽的区域公共服务生态联盟,搭建集群服务资源池,推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拓展、资金融通、人才培训等合作。

二是开展集群品牌联合塑造。品牌是集群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集群品牌是集群所在地市共同所有的“无形资产”和“核心名片”。开展品牌联合塑造的目的在于,将分散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集成为统一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将地理上的空间叠加转化为认知上的价值升华。据此,集群所在地市可实施集群品牌提升工程,联合举办跨区域产业展会和博览会,鼓励跨地市企业联合参加行业展会,塑造集群产业链协同优势;强化区域认同,构建品牌叙事体系,策划集群品牌宣传片,建设区域品牌馆,协同打造区域产业IP,共同塑造集群名片;构建集群竞合共生生态,促进竞争性企业间的合作,营造敢闯敢试、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塑造富有活力的集群品牌。

三是推动区域产业文化共生。文化集中体现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变革的想象力等。集群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土壤,区域文化从价值理念、道德素养、精神信仰等方面,为集群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活力创造。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中,推动产业文化共生,本质就是推动集群从地理邻近走向认知邻近,实现精神空间的深度融合。据此,应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利益藩篱,集群所在地市应联合构建统一大市场,共同营造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相互信任”产业生态网络;构建区域软环境,丰富创新资源和文化多样性,构建人才创新创业所需的居住生活、精神文化、创业就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多元化需求场景,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发展环境;以“文化根脉为魂、产业融合为形”,促进区域文化与产业深度互嵌,共同提炼与地方产业共生的文化符号,引导集群企业将产品设计注入文化元素,将品牌建设注入文化故事,塑造集群文化标签。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协同的深度实践

2025-07-3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突破地域限制、整合区域资源、扩大规模效应、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已经遴选确定约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有37个为跨行政区联合培育,但这些制造业集群存在协同不深、融合不够、共生不足等问题。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以政策互通为基础,以产业联动为核心,以利益共享为动力,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实现治理协同、产业互补、利益共享与生态共建,助力跨行政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从“物理集聚”走向“化学融合”。这对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治理协同:构建跨区域制度框架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治理协同,需要构建跨区域制度框架。

一是需要完善跨区域协作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纲,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战略框架构建、协作机制创新和工作合力推进,打破区域壁垒,释放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为做好跨区域协作顶层设计,集群所在地市可签订跨区域集群协作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集群跨区域协调机制,连接链主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集群培育发展全局性工作,推动信息互通、沟通交流、协调管理、项目推进;推动各协作方共同编制集群培育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未来3-5年跨区域培育重点任务,建立定期集群发展评估制度,着重考量技术溢出、产业链协作等跨域成效指标,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二是加强政策互认与标准统一。跨区域产业协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各地政策不兼容、标准不统一。推动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建立不同地市间政策和标准的“连接器”,推动“政策孤岛”向“规则互通”转变。为此,集群所在地市应进一步简化跨区域转移审批流程,可探索开展跨区域“白名单”机制试点,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纳入“白名单”管理,做到跨区域互认快批;建立跨区域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实现企业迁移、项目备案等事项“一网通办”;统一产业准入、环保、质量等标准,联合建立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等,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

三是创新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阻碍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痛点在于传统行政分割思维导致的“利益藩篱”,为解除这一痛点,需要构建“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长效机制,推动集群所在地市从“分蛋糕”到共同“做大蛋糕”的转变,让协同发展红利覆盖区域政府、企业和社会;聚焦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创新,集群所在地市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飞地经济2.0”模式,采取“联合管委会+市场化公司”管理运营方式,探索建立“税收分成+指标共享+考核共认”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业合作项目在“飞地园区”优先落地、高效集聚。省级层面可联合相关地市建立跨区域统计分成制度,瞄准核心产业园区和承载区,针对“共管项目”,探索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协作地和承载地之间进行全额双核算,均享发展红利。相关主体可合作探索“资金+基金”联动支撑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优质集群跨行政区的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产业互补:重构空间分工体系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产业互补,需要重构空间分工体系。

一是深化区域产业链分工协作。产业链是集群的骨干和纽带。深化区域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跨行政区带来的产业链刚性切割和“小而全”低效竞争,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专业化精细化协作范式。为此,应强化产业链垂直分工,因地制宜、聚焦特色,明确集群所在不同地市的分工定位,推动地方的错位发展;集群所在地市可建立区域产业链链长制,搭建跨区域产业协同数据平台,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行动;支持集群“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开展不同地市“链长+链主”对接合作;强化产业链水平互补,支持龙头企业跨地市布局“研发总部+制造基地+服务网络”,推动市场化利益联结;探索集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依托交通轴线打造跨区域产业带和产业科技创新走廊,串联不同地市产业园区、重点功能平台,辐射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是完善区域供应链配套体系。供应链是集群的软组织,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韧性。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将分散的、断裂的区域供应链编织成区域供应网络。据此,政府、行业层面可联合组织跨区域供需对接会,定期发布重点企业产能、技术需求、配套缺口等信息,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不同地市间大、中、小企业互采互供,逐步建立跨地区的供需对接机制和合作平台;支持集群“链主”企业围绕区域配套供应需求和带动性强、整合需求高的重大项目开展协作配套;建立区域产能共享池,打造较为全面的、根植于本地的供应体系;可发挥行业组织、“链主”企业等作用,推动多方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应急协调和管理机制,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共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要破解区域创新资源的碎片化、创新与应用的分离化,构建形成研发协同、转化顺畅、应用联动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集群依托协同创新网络,能够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密切合作与竞争,促进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和扩散,形成“研发—转化—应用”动态循环。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共建,集群所在地市应整合不同城市创新优势资源,深化多主体创新合作,联合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在不同地市异地互设研发中心、创新平台等,带动区域创新外溢和扩散;不同地市可联合设立面向集群的联合攻关项目,引导区域内产学研相关单位探索跨区域“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机制,以项目为牵引带动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建立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促成跨地市技术交易和成果转移转化。

要素流动:打造软硬联通网络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要素流动,需要打造软硬联通网络。

一是建立人才共享机制。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其中关键就在于将不同地市分散的人才势能转化为产业协同发展的动能。为此,需要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行政限制和制度壁垒,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省级层面可联合相关地市,面向集群发展,推行区域人才码,推动社保、医保、公积金跨地市无缝转接;集群牵头地市可探索人才贡献度跨地市认定和奖励,对跨地市服务的人才实行“双向激励”;联合建立人才需求共享清单,组建跨地市产业人才联盟,定期发布跨地市紧缺职业目录,推动跨地市人才供需匹配;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候鸟型”专家工作站,吸引不同地市互派技术和行业专家;可共同谋划建设一批跨区域孵化器、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注册在一地、办公在多地”服务。

二是促进资本跨区域配置。资本和金融是集群跨区域协同的血液系统。在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中,促进资本跨区域配置的目的,就是通过资本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型应用,提升资本和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质效。为此,集群所在地市可联合设立跨区域产业基金,引导资本流向产业链互补领域;联合设立跨区域产融合作“白名单”,引导区域内金融结构对列入名单的产业链龙头整机或终端企业、专精特新配套中小企业给予跨地市信贷倾斜;共同打造跨区域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举办跨地市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对接会,聚焦“链主企业+配套企业”融资需求,建立跨区域金融管家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方案,推出跨地市集群授信产品和服务。

三是推动区域物流联通。高效的物流体系能够推动集群在产业结构和地理布局上实现良性循环。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物流联通这一效率引擎。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可实现产业时空距离压缩和供应配套韧性。推动区域物流联通,应以集群所在地市间交通网络为纽带,通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缩短物流半径,积极打造1~2小时产业协作圈。集群所在地市可共建共享一批物流枢纽,构建跨区域物流体系,牵头成立物流联盟,共享运力资源;引导相关企业建立集群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先进制造业物流体系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及时、高效、共享;共同构建专业化先进制造业物流体系,鼓励区域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集群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高效物流解决方案。

四是促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共建。数字新型基础设施是突破产业地理空间和行政区限制的重要工具,是打造虚拟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手段。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中,促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共建,能够通过“平台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实现集群物流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发展。据此,集群所在地市可联合建设跨城市工业互联网骨干网,搭建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集群产业大脑,布局跨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打通企业内外网壁垒,推动区域产能、设备、订单共享;协同开展集群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共同探索“点—线—面”数字化转型路径;合力搭建集群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场景,跨地市共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共享制造工厂,推动集群研发设计协同和生产制造协同。

生态共建:培育协同发展土壤

为实现制造业集群的生态共建,需要培育协同发展土壤。

一是强化促进组织联动。推动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发展,是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变革的重要创新实践,是先进制造业集群治理的重要一环。促进组织的本质是以服务集群发展为中心,促进集群达成共同目标和统一行动,提升集群集体效率的相关组织。当前,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功能主要包括促进集群沟通交流、促进政府市场对接、促进集群合作创新、促进集群开放发展和促进行业自律规范等。但现有促进组织的承担单位由于功能受限,能力建设不均衡现象突出,需要聚焦“共建、共生、共享”,将其他第三方组织的力量汇聚起来。据此,建议由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牵头,连接集群不同地市的子促进组织,联合集群内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服务平台、新型基础设施等载体,构建“1+N集群发展促进共同体”,打造一批高水平市场化运营、长期稳定为集群服务的第三方专业化力量;整合不同地市资源,联合构建区域促进组织能力矩阵,构建以促进组织为连接枢纽的区域公共服务生态联盟,搭建集群服务资源池,推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拓展、资金融通、人才培训等合作。

二是开展集群品牌联合塑造。品牌是集群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集群品牌是集群所在地市共同所有的“无形资产”和“核心名片”。开展品牌联合塑造的目的在于,将分散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集成为统一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将地理上的空间叠加转化为认知上的价值升华。据此,集群所在地市可实施集群品牌提升工程,联合举办跨区域产业展会和博览会,鼓励跨地市企业联合参加行业展会,塑造集群产业链协同优势;强化区域认同,构建品牌叙事体系,策划集群品牌宣传片,建设区域品牌馆,协同打造区域产业IP,共同塑造集群名片;构建集群竞合共生生态,促进竞争性企业间的合作,营造敢闯敢试、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塑造富有活力的集群品牌。

三是推动区域产业文化共生。文化集中体现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变革的想象力等。集群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土壤,区域文化从价值理念、道德素养、精神信仰等方面,为集群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活力创造。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中,推动产业文化共生,本质就是推动集群从地理邻近走向认知邻近,实现精神空间的深度融合。据此,应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利益藩篱,集群所在地市应联合构建统一大市场,共同营造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相互信任”产业生态网络;构建区域软环境,丰富创新资源和文化多样性,构建人才创新创业所需的居住生活、精神文化、创业就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多元化需求场景,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发展环境;以“文化根脉为魂、产业融合为形”,促进区域文化与产业深度互嵌,共同提炼与地方产业共生的文化符号,引导集群企业将产品设计注入文化元素,将品牌建设注入文化故事,塑造集群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