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八大新兴行业产业链全景透视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7-30 点击:

本文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绿色环保、新材料、民用航空、高端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八大新兴产业概况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宽带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石,以前沿技术创新为驱动,致力于推动移动通信、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革新,并加速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它不仅涵盖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更延伸至数字服务与应用场景,形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完整生态链。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可清晰地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根基,涵盖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这里汇聚着计算设备(服务器、手机等)、通信设备(路由器、光纤等)、存储设备(硬盘、云存储等);电子材料如硅、磁性材料等是设备制造的基石;集成电路更是产业核心,决定设备性能;新型显示技术如LCD、OLED 的研发应用,也在此环节占据重要地位,为全产业链发展筑牢硬件基础。

中游:专注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负责5G、6G 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研发与运营,同时开展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处理等互联网新兴服务。此外,数据存储器件、柔性电路板等关键中间产品的生产制造也在此环节,为信息网络搭建提供核心支撑。

下游: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广泛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服务业变革;大数据应用随技术进步不断拓展;智慧城市依托技术升级管理服务;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通过数据处理为各行业提供智能服务,全方位推动社会智能化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

四大创新高地协同发展,其中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依托清华、北大等科研资源,联合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与雄安新区智能城市试点;长三角以上海为引擎,联动苏州算力中心、杭州互联网企业,构建“算法研发 - 算力支撑 - 场景应用” 完整生态;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为双极,融合腾讯、华为等企业优势,打造AI +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西部以成都、武汉为支点,依托华为鲲鹏生态、光谷光电子产业,形成特色化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

上游为核心原材料与零部件集群。关键原材料方面,资源端是产业发展根基,涵盖钴、镍、锰等电池正极材料,石墨、硅基负极材料,以及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辅助材料。我国在稀土永磁材料(驱动电机核心)与硅钢片(电控系统关键部件)供应上占据全球主导,分别掌握超60% 的稀土加工能力与 40% 的高性能硅钢产能。核心零部件方面,三电系统构筑技术高地: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领跑全球,2023 年全球装机量前十中中国企业占六席;电机电控方面,精进电动、汇川技术凭借高效永磁同步电机,将系统效率提升至 95% 以上。

中游为多元化整车制造体系。产品矩阵布局方面,覆盖三大技术路线:纯电动汽车(BEV)占主导,2023 年全球销量占比达 6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因续航优势增长迅猛,市场份额提升至 28%;燃料电池汽车(FCEV)在商用车领域试点,丰田 Mirai、上汽大通 MAXUS EUNIQ 7 等车型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制造模式竞争方面,传统车企(如大众ID. 系列、丰田 bZ 系列)通过平台化转型抢占市场;新势力品牌(特斯拉、蔚来、小鹏)以用户运营和软件定义汽车(SDV)打造差异化;比亚迪、吉利等自主龙头凭借三电自研实现垂直整合。

下游为服务生态与价值延伸。充换电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3 年底,我国建成充电桩 650 万台,车桩比降至 2.5:1,换电站超 5000 座,形成 “超充站 + 换电站 + 目的地充电桩” 立体网络。特来电、星星充电等通过智能调度,提升充电效率 30%,缓解续航焦虑。后市场服务网络方面,构建车辆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电池回收领域,格林美、邦普循环采用“梯次利用 + 材料再生” 模式,镍钴锰回收率超 95%;汽车金融与保险创新不断,特斯拉电池租赁、蔚来电池灵活升级等方案,降低购车成本 15%-20%。

三、新能源

新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投资持续增长,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领域,成为新能源投资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电动汽车、储能技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日益成熟。

新能源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核心部件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到最终用户应用等多个环节,涉及光伏、风电、锂电等。上游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零部件制造商。这些供应商提供生产新能源技术装备所需的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如稀土元素、硅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等;中游通过将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和测试,生产出完整的新能源技术装备。这些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能光伏设备、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储能设备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消费电子、动力领域、储能领域、风电塔架、风电场运营、社会用电等。

目前在国家能源的战略布局中,新能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主要承担着新能源产业研发、高端制造功能,是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中部地区承担着核心材料研发制造功能;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承载地。按上市公司市值分布来看,国内新能源领域市值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上海、四川、安徽、陕西、新疆、山东等省市。

四、绿色环保

市值分布方面,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省份凭借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在环保上市公司市值方面位居前列(2023 年数据显示,广东环保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 4000 亿元);北京、上海凭借科技创新优势,聚集众多环境监测、碳管理等技术服务类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江苏、北京、广东在环保领域专利申请量领先,重点围绕水污染深度净化、大气PM2.5 协同治理、固废智能化分拣等核心技术,构建 “研发 - 转化 - 应用” 一体化创新生态。

空间布局为“双轴驱动,协同发展”。全国形成“沿海经济带” 与 “沿江发展轴” 相互交织的产业格局,沿海经济带:从辽东半岛延伸至珠三角地区,依托港口物流与对外开放优势,汇聚环保装备制造(如江苏宜兴环保产业集群)、资源循环利用(如浙江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等高端产业环节;沿江发展轴: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核心城市成为环保技术研发与工程服务的关键枢纽,有效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需求。

上游为核心材料与设备支撑。产业上游以硅片、光刻胶、特种气体、光刻机等核心材料与设备为支撑,为中游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提供关键基础。例如,高纯度硅片是制造芯片的基底材料,极紫外光刻胶直接影响芯片制程精度,高精度光刻机更是芯片制造的“心脏”。材料的纯度等级与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中游产品的性能与良率,其供应稳定性也深刻影响产业整体成本与发展节奏。中游为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中游是产业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包含三大细分领域,芯片设计是通过EDA 软件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涵盖 CPU、GPU、AI 芯片等不同功能芯片,对技术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洞察力要求极高;晶圆制造是利用光刻、蚀刻、沉积等复杂工艺,在硅片上制造晶体管等元件,需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晶圆厂,对生产工艺与良品率把控极为严格;封装测试是将制造好的芯片进行封装保护,并通过测试验证性能,近年来先进封装技术如3D封装、Chiplet等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下游为广泛应用场景。下游应用遍布数字化生活与工业生产领域,主要涵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与通信。消费电子方面,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是芯片需求的重要市场;汽车电子方面,自动驾驶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芯片等,推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工业与通信方面,5G 基站芯片、工业控制芯片、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等,在通信网络建设与智能制造中发挥核心作用,关乎国家信息安全与产业竞争力。

五、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链结构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新材料制造和下游应用领域三个环节。上游原材料供应:包括金属原料、合金、化学纤维、陶瓷、塑料、生物基、树脂等。这些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中游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中游新材料制造: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等。这一环节是新材料产业链的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不断推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产品。下游应用领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新能源、医疗、航天航空、新型建筑等领域。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中,美国全面领先,日本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优势,欧洲则在结构材料、光学和光电材料等方面表现出色。中国作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人工晶体材料等领域实现领跑。国内企业如中材科技、金发科技、万华化学等在新材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新材料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主要企业已初步形成三个梯队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主要由国际领先企业和国内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组成,如巴斯夫、科思创、万华化学、华峰化学、金发科技等。这些企业技术实力强、品牌影响力大,占据高、中端市场,并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第二梯队以国有企业和头部民营企业为主,如巨化集团、新和成等。这些企业进入市场较早,积累了一定产业经验,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较强,产品链较为完整。第三梯队为其他中小型民营化工企业,产业基础较弱、装置规模不大、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产品链不完整。这些企业多分布于广泛的、分散的终端产品市场。

六、民用航空

制造核心区:

京津冀:北京(航电系统研发)、天津(空客A320 总装线)、石家庄(通用飞机制造)。

长三角:上海(商飞总部+ 大飞机总装)、南京(航空发动机控制)、无锡(航空轮胎)。

成渝地区:成都(歼击机研发转化)、重庆(直升机总装),形成“研发 - 制造 - 维修” 闭环。

运营枢纽带:

珠三角:广州白云机场国际航线达140 条,深圳机场货运自动化分拣效率提升30%。

东北地区:沈阳(航空发动机整机)、哈尔滨(复合材料),支撑ARJ21 机翼制造。

上游:高端制造与核心技术集群。

(1)整机研发制造

· 干线客机:中国商飞(上海)以 C919 为核心,2023 年完成 50 架 ARJ21 支线客机交付,国产化率达 60%,实现国产客机商业化运营突破。

· 通用航空:中航工业(西安)研发的 AG600 水陆两栖飞机完成海上首飞,具备 500 公里半径应急救援能力,填补我国大型特种航空装备空白。

(2)核心部件攻坚

· 航空发动机:航发动力(西安)实现涡扇 - 10 “太行” 发动机批量生产,涡扇 - 13 应用于枭龙战机;民用领域 CJ-1000 大涵道比发动机进入适航取证关键阶段。

· 关键材料:宝钛股份(宝鸡)供应 C919 机身 9.3% 重量的钛合金材料;中复神鹰(连云港)突破碳纤维技术封锁,其复合材料应用于 ARJ21 垂直尾翼。

中游:运输服务与基础设施网络

(1)航空运输体系

· 骨干航司:国航、东航、南航 2023 年营收合计 2800 亿元,机队规模均超 800 架,国际航线恢复至疫情前 85% 水平。

· 新兴力量: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保持 90% 以上客座率,2023 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120%、85%,推动低成本航空市场扩张。

(2)机场网络布局

· 枢纽机场:北京(双枢纽)、上海(两场)、广州年旅客吞吐量超 6000 万人次,承担全国 45% 货邮运输量。

· 支线网络:2024 年全国 268 个运输机场中,支线机场占比 65%,“干支结合” 网络覆盖 92% 地级市,强化区域通达性。

下游:多元服务与产业生态

(1)航空服务产业

· 维修市场:2023 年规模达 1500 亿元,厦门太古、山东太古具备波音 747、空客 A380 大修能力,第三方维修占比提升至 35%。

· 人才培养:中国民航大学、广汉飞行学院年培养飞行员 1.2 万名,模拟机训练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 15%。

(2)衍生经济形态

· 低空经济:2023 年建成 50 个低空飞行服务站,无人机企业超 1.5 万家,农业植保作业面积达 18 亿亩次,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突破 2.5 万亿元。

· 临空经济:郑州航空港区 GDP 突破 2000 亿元,打造 “空中丝绸之路” 枢纽;成都天府机场带动周边物流园区营收年增长 25%,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七、高端装备

构建“三核鼎立、多点协同” 发展格局:

京津冀创新极(北京- 石家庄 - 保定)

科技资源富集,汇聚全国55% 的高端仪器研发机构,保定新能源产业园聚集新能源装备企业超 300 家,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无人车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

长江中游制造极(武汉- 长沙 - 南昌)

产业协同高效,长沙工程机械配套企业本地化率达80%,武汉船舶重工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量占全国 40%,江铃汽车新能源轻卡销量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三。

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 成都)

特色优势突出,重庆两江新区聚集200 + 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 35%;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园集成电路封测产能占全国 30%,华为鲲鹏生态基地带动本土企业超 500家。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攻坚

(1)基础材料体系

构建“基础材料革新 + 前沿材料探索” 双驱动模式:鞍钢集团研制的第三代汽车用热成型钢,抗拉强度突破 1500MPa,显著提升车身轻量化与安全性能;中材科技生产的 85 米级风电叶片用玻璃纤维,拉伸强度达 4.8GPa,助力海上风电设备大型化发展。

(2)核心部件矩阵:

重点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洛阳轴承开发的盾构机主轴承,设计寿命达15000 小时,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埃斯顿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传动精度达 ±15 弧秒,与哈默纳科产品性能相当。 

中游:制造能力进阶

(1)研发设计环节

智能化工具深度渗透:据行业报告显示,重点企业CAE 仿真工具使用率达 89%,MES 系统覆盖率 75%,徐工集团依托西门子 Xcelerator 平台实现起重机结构件设计周期缩短 40%。整机制造能力

高端装备国产化再创新高:中联重科ZTC1000V 汽车起重机最大起重力矩 3500kN・m,性能指标超越日本多田野;中国商飞 C919 客机实现关键系统国产化率 60%,带动国内 22 个省市、200 多家企业协同发展。

下游:场景化应用拓展

构建“传统产业升级 + 前沿场景突破” 协同模式:在港口物流领域,振华重工自动化码头系统使作业效率提升 50%,能耗降低 30%;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在理想汽车应用中,实现续航里程突破 1000 公里,充电 10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八、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是融合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技术、智能化应用于一体的战略性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特征形成“三核引领、多区协同”的空间布局:

长三角核心区:以江苏(南通、扬州船舶制造基地)、上海(高端船舶设计中心)为核心,聚集中船防务、亚星锚链等龙头企业,占全国船舶产值的45%,海洋工程装备产能占比超 60%。

环渤海地区:山东(烟台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辽宁(大连造船重工)聚焦深水钻井平台、LNG 船建造,具备完整的海工装备产业链;天津凭借港口优势,发展船舶维修与改装产业。

珠三角地区:广东(广州、中山)以中小型船舶制造、游艇产业为主,近年向新能源船舶转型,佛山三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氢燃料船舶研发中心。

上游资为源与技术基石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的上游,是整个产业的根基,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在原材料方面,特种钢材(如高强度船用钢板、低温合金钢)、有色金属(铝合金、钛合金)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是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基础,其质量与性能直接影响装备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以LNG 船的殷瓦钢为例,这种极薄且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的特种钢材,长期以来被少数国外企业垄断,凸显出关键原材料的战略重要性。

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环节同样至关重要,涉及船舶动力系统(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燃气轮机)、导航与通信设备(卫星导航系统、海事卫星通信终端)、甲板机械(锚泊设备、装卸机械)等。这些零部件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大,往往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例如,船用曲轴作为低速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其制造工艺复杂,对精度要求极高,目前全球仅少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

中游为装备制造核心环节

中游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核心,以船舶制造企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负责将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船舶制造涵盖各类运输船舶(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特种作业船舶(科考船、破冰船)以及海洋工程装备(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的建造。

在船舶制造过程中,模块化建造、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江南造船厂采用数字化造船技术,通过虚拟仿真设计优化船舶结构,缩短建造周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则面临更高的技术挑战,如深水钻井平台需具备抵御恶劣海况的能力,其设计和建造涉及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应用,代表了海洋工程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

下游为运营与服务延伸

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运营、维护、修理以及相关服务。船舶运营企业通过租赁、运输等方式实现船舶的商业价值,如集装箱航运企业通过全球航线网络运输货物,油轮公司承担原油和成品油的海上运输任务。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则侧重于资源开发,如海上油气田开发企业依托钻井平台和FPSO 进行油气开采、处理和储存。

装备维护与修理也是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安全运行。随着船舶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远程诊断、predictive maintenance(预测性维护)等新型服务模式逐渐兴起。此外,下游还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金融服务(船舶融资租赁、保险)、技术咨询等配套服务,这些服务为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 。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八大新兴行业产业链全景透视

2025-07-30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本文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绿色环保、新材料、民用航空、高端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八大新兴产业概况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宽带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石,以前沿技术创新为驱动,致力于推动移动通信、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革新,并加速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它不仅涵盖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更延伸至数字服务与应用场景,形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完整生态链。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可清晰地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根基,涵盖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这里汇聚着计算设备(服务器、手机等)、通信设备(路由器、光纤等)、存储设备(硬盘、云存储等);电子材料如硅、磁性材料等是设备制造的基石;集成电路更是产业核心,决定设备性能;新型显示技术如LCD、OLED 的研发应用,也在此环节占据重要地位,为全产业链发展筑牢硬件基础。

中游:专注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负责5G、6G 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研发与运营,同时开展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处理等互联网新兴服务。此外,数据存储器件、柔性电路板等关键中间产品的生产制造也在此环节,为信息网络搭建提供核心支撑。

下游: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广泛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服务业变革;大数据应用随技术进步不断拓展;智慧城市依托技术升级管理服务;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通过数据处理为各行业提供智能服务,全方位推动社会智能化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

四大创新高地协同发展,其中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依托清华、北大等科研资源,联合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与雄安新区智能城市试点;长三角以上海为引擎,联动苏州算力中心、杭州互联网企业,构建“算法研发 - 算力支撑 - 场景应用” 完整生态;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为双极,融合腾讯、华为等企业优势,打造AI +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西部以成都、武汉为支点,依托华为鲲鹏生态、光谷光电子产业,形成特色化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

上游为核心原材料与零部件集群。关键原材料方面,资源端是产业发展根基,涵盖钴、镍、锰等电池正极材料,石墨、硅基负极材料,以及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辅助材料。我国在稀土永磁材料(驱动电机核心)与硅钢片(电控系统关键部件)供应上占据全球主导,分别掌握超60% 的稀土加工能力与 40% 的高性能硅钢产能。核心零部件方面,三电系统构筑技术高地: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领跑全球,2023 年全球装机量前十中中国企业占六席;电机电控方面,精进电动、汇川技术凭借高效永磁同步电机,将系统效率提升至 95% 以上。

中游为多元化整车制造体系。产品矩阵布局方面,覆盖三大技术路线:纯电动汽车(BEV)占主导,2023 年全球销量占比达 6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因续航优势增长迅猛,市场份额提升至 28%;燃料电池汽车(FCEV)在商用车领域试点,丰田 Mirai、上汽大通 MAXUS EUNIQ 7 等车型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制造模式竞争方面,传统车企(如大众ID. 系列、丰田 bZ 系列)通过平台化转型抢占市场;新势力品牌(特斯拉、蔚来、小鹏)以用户运营和软件定义汽车(SDV)打造差异化;比亚迪、吉利等自主龙头凭借三电自研实现垂直整合。

下游为服务生态与价值延伸。充换电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3 年底,我国建成充电桩 650 万台,车桩比降至 2.5:1,换电站超 5000 座,形成 “超充站 + 换电站 + 目的地充电桩” 立体网络。特来电、星星充电等通过智能调度,提升充电效率 30%,缓解续航焦虑。后市场服务网络方面,构建车辆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电池回收领域,格林美、邦普循环采用“梯次利用 + 材料再生” 模式,镍钴锰回收率超 95%;汽车金融与保险创新不断,特斯拉电池租赁、蔚来电池灵活升级等方案,降低购车成本 15%-20%。

三、新能源

新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投资持续增长,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领域,成为新能源投资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电动汽车、储能技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日益成熟。

新能源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核心部件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到最终用户应用等多个环节,涉及光伏、风电、锂电等。上游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零部件制造商。这些供应商提供生产新能源技术装备所需的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如稀土元素、硅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等;中游通过将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和测试,生产出完整的新能源技术装备。这些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能光伏设备、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储能设备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消费电子、动力领域、储能领域、风电塔架、风电场运营、社会用电等。

目前在国家能源的战略布局中,新能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主要承担着新能源产业研发、高端制造功能,是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中部地区承担着核心材料研发制造功能;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承载地。按上市公司市值分布来看,国内新能源领域市值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上海、四川、安徽、陕西、新疆、山东等省市。

四、绿色环保

市值分布方面,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省份凭借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在环保上市公司市值方面位居前列(2023 年数据显示,广东环保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 4000 亿元);北京、上海凭借科技创新优势,聚集众多环境监测、碳管理等技术服务类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江苏、北京、广东在环保领域专利申请量领先,重点围绕水污染深度净化、大气PM2.5 协同治理、固废智能化分拣等核心技术,构建 “研发 - 转化 - 应用” 一体化创新生态。

空间布局为“双轴驱动,协同发展”。全国形成“沿海经济带” 与 “沿江发展轴” 相互交织的产业格局,沿海经济带:从辽东半岛延伸至珠三角地区,依托港口物流与对外开放优势,汇聚环保装备制造(如江苏宜兴环保产业集群)、资源循环利用(如浙江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等高端产业环节;沿江发展轴: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核心城市成为环保技术研发与工程服务的关键枢纽,有效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需求。

上游为核心材料与设备支撑。产业上游以硅片、光刻胶、特种气体、光刻机等核心材料与设备为支撑,为中游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提供关键基础。例如,高纯度硅片是制造芯片的基底材料,极紫外光刻胶直接影响芯片制程精度,高精度光刻机更是芯片制造的“心脏”。材料的纯度等级与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中游产品的性能与良率,其供应稳定性也深刻影响产业整体成本与发展节奏。中游为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中游是产业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包含三大细分领域,芯片设计是通过EDA 软件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涵盖 CPU、GPU、AI 芯片等不同功能芯片,对技术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洞察力要求极高;晶圆制造是利用光刻、蚀刻、沉积等复杂工艺,在硅片上制造晶体管等元件,需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晶圆厂,对生产工艺与良品率把控极为严格;封装测试是将制造好的芯片进行封装保护,并通过测试验证性能,近年来先进封装技术如3D封装、Chiplet等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下游为广泛应用场景。下游应用遍布数字化生活与工业生产领域,主要涵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与通信。消费电子方面,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是芯片需求的重要市场;汽车电子方面,自动驾驶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芯片等,推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工业与通信方面,5G 基站芯片、工业控制芯片、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等,在通信网络建设与智能制造中发挥核心作用,关乎国家信息安全与产业竞争力。

五、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链结构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新材料制造和下游应用领域三个环节。上游原材料供应:包括金属原料、合金、化学纤维、陶瓷、塑料、生物基、树脂等。这些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中游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中游新材料制造: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等。这一环节是新材料产业链的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不断推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产品。下游应用领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新能源、医疗、航天航空、新型建筑等领域。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中,美国全面领先,日本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优势,欧洲则在结构材料、光学和光电材料等方面表现出色。中国作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人工晶体材料等领域实现领跑。国内企业如中材科技、金发科技、万华化学等在新材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新材料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主要企业已初步形成三个梯队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主要由国际领先企业和国内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组成,如巴斯夫、科思创、万华化学、华峰化学、金发科技等。这些企业技术实力强、品牌影响力大,占据高、中端市场,并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第二梯队以国有企业和头部民营企业为主,如巨化集团、新和成等。这些企业进入市场较早,积累了一定产业经验,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较强,产品链较为完整。第三梯队为其他中小型民营化工企业,产业基础较弱、装置规模不大、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产品链不完整。这些企业多分布于广泛的、分散的终端产品市场。

六、民用航空

制造核心区:

京津冀:北京(航电系统研发)、天津(空客A320 总装线)、石家庄(通用飞机制造)。

长三角:上海(商飞总部+ 大飞机总装)、南京(航空发动机控制)、无锡(航空轮胎)。

成渝地区:成都(歼击机研发转化)、重庆(直升机总装),形成“研发 - 制造 - 维修” 闭环。

运营枢纽带:

珠三角:广州白云机场国际航线达140 条,深圳机场货运自动化分拣效率提升30%。

东北地区:沈阳(航空发动机整机)、哈尔滨(复合材料),支撑ARJ21 机翼制造。

上游:高端制造与核心技术集群。

(1)整机研发制造

· 干线客机:中国商飞(上海)以 C919 为核心,2023 年完成 50 架 ARJ21 支线客机交付,国产化率达 60%,实现国产客机商业化运营突破。

· 通用航空:中航工业(西安)研发的 AG600 水陆两栖飞机完成海上首飞,具备 500 公里半径应急救援能力,填补我国大型特种航空装备空白。

(2)核心部件攻坚

· 航空发动机:航发动力(西安)实现涡扇 - 10 “太行” 发动机批量生产,涡扇 - 13 应用于枭龙战机;民用领域 CJ-1000 大涵道比发动机进入适航取证关键阶段。

· 关键材料:宝钛股份(宝鸡)供应 C919 机身 9.3% 重量的钛合金材料;中复神鹰(连云港)突破碳纤维技术封锁,其复合材料应用于 ARJ21 垂直尾翼。

中游:运输服务与基础设施网络

(1)航空运输体系

· 骨干航司:国航、东航、南航 2023 年营收合计 2800 亿元,机队规模均超 800 架,国际航线恢复至疫情前 85% 水平。

· 新兴力量: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保持 90% 以上客座率,2023 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120%、85%,推动低成本航空市场扩张。

(2)机场网络布局

· 枢纽机场:北京(双枢纽)、上海(两场)、广州年旅客吞吐量超 6000 万人次,承担全国 45% 货邮运输量。

· 支线网络:2024 年全国 268 个运输机场中,支线机场占比 65%,“干支结合” 网络覆盖 92% 地级市,强化区域通达性。

下游:多元服务与产业生态

(1)航空服务产业

· 维修市场:2023 年规模达 1500 亿元,厦门太古、山东太古具备波音 747、空客 A380 大修能力,第三方维修占比提升至 35%。

· 人才培养:中国民航大学、广汉飞行学院年培养飞行员 1.2 万名,模拟机训练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 15%。

(2)衍生经济形态

· 低空经济:2023 年建成 50 个低空飞行服务站,无人机企业超 1.5 万家,农业植保作业面积达 18 亿亩次,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突破 2.5 万亿元。

· 临空经济:郑州航空港区 GDP 突破 2000 亿元,打造 “空中丝绸之路” 枢纽;成都天府机场带动周边物流园区营收年增长 25%,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七、高端装备

构建“三核鼎立、多点协同” 发展格局:

京津冀创新极(北京- 石家庄 - 保定)

科技资源富集,汇聚全国55% 的高端仪器研发机构,保定新能源产业园聚集新能源装备企业超 300 家,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无人车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

长江中游制造极(武汉- 长沙 - 南昌)

产业协同高效,长沙工程机械配套企业本地化率达80%,武汉船舶重工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量占全国 40%,江铃汽车新能源轻卡销量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三。

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 成都)

特色优势突出,重庆两江新区聚集200 + 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 35%;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园集成电路封测产能占全国 30%,华为鲲鹏生态基地带动本土企业超 500家。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攻坚

(1)基础材料体系

构建“基础材料革新 + 前沿材料探索” 双驱动模式:鞍钢集团研制的第三代汽车用热成型钢,抗拉强度突破 1500MPa,显著提升车身轻量化与安全性能;中材科技生产的 85 米级风电叶片用玻璃纤维,拉伸强度达 4.8GPa,助力海上风电设备大型化发展。

(2)核心部件矩阵:

重点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洛阳轴承开发的盾构机主轴承,设计寿命达15000 小时,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埃斯顿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传动精度达 ±15 弧秒,与哈默纳科产品性能相当。 

中游:制造能力进阶

(1)研发设计环节

智能化工具深度渗透:据行业报告显示,重点企业CAE 仿真工具使用率达 89%,MES 系统覆盖率 75%,徐工集团依托西门子 Xcelerator 平台实现起重机结构件设计周期缩短 40%。整机制造能力

高端装备国产化再创新高:中联重科ZTC1000V 汽车起重机最大起重力矩 3500kN・m,性能指标超越日本多田野;中国商飞 C919 客机实现关键系统国产化率 60%,带动国内 22 个省市、200 多家企业协同发展。

下游:场景化应用拓展

构建“传统产业升级 + 前沿场景突破” 协同模式:在港口物流领域,振华重工自动化码头系统使作业效率提升 50%,能耗降低 30%;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在理想汽车应用中,实现续航里程突破 1000 公里,充电 10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八、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是融合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技术、智能化应用于一体的战略性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特征形成“三核引领、多区协同”的空间布局:

长三角核心区:以江苏(南通、扬州船舶制造基地)、上海(高端船舶设计中心)为核心,聚集中船防务、亚星锚链等龙头企业,占全国船舶产值的45%,海洋工程装备产能占比超 60%。

环渤海地区:山东(烟台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辽宁(大连造船重工)聚焦深水钻井平台、LNG 船建造,具备完整的海工装备产业链;天津凭借港口优势,发展船舶维修与改装产业。

珠三角地区:广东(广州、中山)以中小型船舶制造、游艇产业为主,近年向新能源船舶转型,佛山三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氢燃料船舶研发中心。

上游资为源与技术基石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的上游,是整个产业的根基,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在原材料方面,特种钢材(如高强度船用钢板、低温合金钢)、有色金属(铝合金、钛合金)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是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基础,其质量与性能直接影响装备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以LNG 船的殷瓦钢为例,这种极薄且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的特种钢材,长期以来被少数国外企业垄断,凸显出关键原材料的战略重要性。

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环节同样至关重要,涉及船舶动力系统(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燃气轮机)、导航与通信设备(卫星导航系统、海事卫星通信终端)、甲板机械(锚泊设备、装卸机械)等。这些零部件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大,往往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例如,船用曲轴作为低速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其制造工艺复杂,对精度要求极高,目前全球仅少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

中游为装备制造核心环节

中游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核心,以船舶制造企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负责将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船舶制造涵盖各类运输船舶(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特种作业船舶(科考船、破冰船)以及海洋工程装备(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的建造。

在船舶制造过程中,模块化建造、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江南造船厂采用数字化造船技术,通过虚拟仿真设计优化船舶结构,缩短建造周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则面临更高的技术挑战,如深水钻井平台需具备抵御恶劣海况的能力,其设计和建造涉及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应用,代表了海洋工程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

下游为运营与服务延伸

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运营、维护、修理以及相关服务。船舶运营企业通过租赁、运输等方式实现船舶的商业价值,如集装箱航运企业通过全球航线网络运输货物,油轮公司承担原油和成品油的海上运输任务。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则侧重于资源开发,如海上油气田开发企业依托钻井平台和FPSO 进行油气开采、处理和储存。

装备维护与修理也是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安全运行。随着船舶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远程诊断、predictive maintenance(预测性维护)等新型服务模式逐渐兴起。此外,下游还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金融服务(船舶融资租赁、保险)、技术咨询等配套服务,这些服务为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