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制造高地看集群丨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集群:于“无矿开采”中筑起稀贵金属高楼大厦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5-22 点击: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擘画了 “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勉励湖南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我省锚定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大力培育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一批代表湖南形象、充满湖南智慧、展现湖南实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相涌现。为总结经验、推介典型,“湖南工信”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制造高地看集群”专题,今天发布2025年第5期(总第17期):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集群:于“无矿开采”中筑起稀贵金属高楼大厦。敬请垂注。

永兴县有着300多年稀贵金属冶炼历史,然而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的“中国银都”永兴县境内却没有任何金属矿藏。经过300年的“大浪淘沙”,一代代永兴人继承、发扬先辈精神,从各类废物中提炼出稀贵金属,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独具特色的“无矿开采”模式,成为国家区域循环经济十大模式之一。湖南永兴经济开发区投入3000万元实施园区锁边、覆绿、提质工程,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

2024年全县生产白银、碲、铋等产量居全国第一;黄金、铂族贵金属产量稳居全国前列,生产黄金15吨、白银6000吨、其他有价金属21万吨,铋、碲年产量占全国60%,铂族金属年产量占全国50%以上,稀贵金属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2022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没有银矿却崛起“中国银都”,秘诀何在?探寻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永兴县始终坚持“绿色循环、延链强链、联大靠强”,在无矿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稀贵金属产业发展壮大的奇迹。

绿色循环,焕发集群发展生命力

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永兴并无原矿,企业生产所用原料都是从工业“三废”中回收而来。一车车废弃电路板从全国各地运到永兴,在这里迎来蜕变。

为最大限度实现危废资源最大化回收利用,永兴县围绕循环经济,构建了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园区内企业间物质循环、园区间企业物质循环、县域基地内物质循环的“四大循环体系”。通过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集群每年可消化来自中国各地的数百万吨的工业“三废”。

同一批原料一般含有多种金属,所以回收企业普遍会提炼几种金属,其所在企业就有银、铅等多条生产线。企业之间会主动将“上家的废物用作下家的原料”,通过产业链联系互相消纳,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据统计,集群平均每年可从“三废”中回收生产黄金10吨、白银3500吨、铋6500吨、铂族金属8吨、其他有色金属20万吨。走出了一条稀贵金属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每年,来自中国各地的厂矿渣料、烟灰以及“城市矿产”等一车车运抵永兴县各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企业。虽每天与各类废物交集,永兴县并没有黑烟缭绕,噪音喧嚣,只有干净的街道、郁郁葱葱的植被、清新的空气以及清澈的便江穿城而过。这得益于集群在“金银之利”与“环保之忧”的博弈之间,选择经济发展为环保让步。

在“淘金”的同时,集群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采用集中治污模式,建立废渣废水处理中心、废气集中处理站等,在集群内化解了二次污染,彻底改变了永兴曾经“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经初步测算,与原矿生产等量金属比,集群一年减少废渣产生量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节水9500万吨,真正做到了绿色循环发展。

 

延链强链,提升集群发展战斗力

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科学布局白银、精铋、铂族金属、黄金、稀散金属5条产业链,推动银海导电粉体、贵研高纯硝酸银、融源铜镍合金等延链项目落地,形成从综合回收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闭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永兴卖的是粗加工产品。同时,企业之间生产原料多样、生产设备各异、回收技术不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湖南腾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智”造突围,科技赋能打造铅电解生产车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集群积极推动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挥效益。2022年,集群建立稀贵金属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搭建从“研”到“产”的中间站,建设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中试基地,实施中试项目4个,“光伏银粉银浆料制备”项目纳入郴江实验室,重点解决稀贵金属产业升级、更新换代的技术难题,开展延链强链项目孵化。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汪洋教授团队主导的“光伏银粉银浆料制备”项目,有望攻克我国光伏银粉靠进口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雄风环保科技公司是永兴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和循环经济试点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与中南大学、北京有色金属总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的低品位复杂物料稀贵金属清洁高效回收项目年可处理“三废”物料20万吨以上,综合回收铋等各种稀贵金属2万多吨,产值逾30亿元。目前已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专有技术4项,高新技术产品10个,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2项。

科技创新无止境。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0.6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3.3%,园创工程、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永兴工作站顺利落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自主建设申报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专家工作站4个。20多家稀贵金属骨干企业与中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要“附加值”。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赋能。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完成两化融合贯标企业7家、数字化转型企业10家,建成智能制造车间5个、智能工位28个,贵研、兴城智能化车间主体工程竣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在湖南福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景泰蓝、珐琅等工艺生产的银碗、银茶具精美无比,曾作为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国礼,赠予非洲元首和领导人。仅景泰蓝这项工艺,每年给企业带来至少3000万元产值。

在永兴贵研资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国标1号白银、银珠、银粉、硝酸银等产品,打包好等待发货。得益于企业自主研发的电解银新工艺,电解时间由原来的48小时缩短至22小时,每吨白银消耗的母液由原来的3吨减少到2吨,银锭浇铸合格率从50%提升至90%,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企业全年营收成功突破百亿大关。

目前,永兴稀贵金属产业拥有国家专利396项,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3个,拥有3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在工艺、技术、清洁生产以及稀有稀贵金属精深加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多项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新带动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银都”逐步迈向全国稀贵金属深加工主要基地。

联大靠强,凝聚集群发展驱动力

曾几何时,永兴小而多、小而散的手工作坊式金属冶炼曾盛极一时。前些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稀贵金属行情下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危机来袭,尚以初级产品为主,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遭遇“严冬”,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紧急关头,是因循守旧、各自为战?还是求变创新、抱团发展?

在“零资源”的土地上做出一个大产业,小打小闹、各自为战,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永兴县委县政府坚决实施“关、停、并、转”,推动中小企业抱团成长、稀贵金属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集聚不是简单地让小企业“关门大吉”。而是对132家散、小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企业大“洗牌”,逐步整合成30家规模化、集团化的企业;同时引进贵研铂业、盛达资源、格林美、东江环保等16家“三类”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在园区落户、投资和合作,集聚规模企业达到65家。

除技术外,集群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的问题。很多稀贵金属企业八成以上资金在生产线的“金铊铊”“银铊铊”里,一旦生产周期长,或价格波动大,资金就“陷”在里面出不来。

为破解融资难,集群在相关政策支持引导下,推动一批优势企业与央企名企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2015年,雄风科技与上市公司赤峰黄金合作,成为该公司全资子公司,借助上市融资,雄风科技很快在柏林工业园建成占地230亩的新厂区。“傍”上上市公司后,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建厂房投产才几个月,公司又在规划建设新地项目。

同时,雄风环保、金业环保、鹏琨环保、永兴贵研等纷纷与东江环保、盛达资源、生益科技、湖南海利、云南锡业、云南贵研铂业等央企、名企开展战略合作,引资引智引技,在打破资金、技术等瓶颈上均实现重大突破。通过关停并转靠大联强,集群面貌重焕新颜。


 

来源:湖南省工信厅产业集聚推进处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制造高地看集群丨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集群:于“无矿开采”中筑起稀贵金属高楼大厦

2025-05-22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擘画了 “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勉励湖南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我省锚定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大力培育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一批代表湖南形象、充满湖南智慧、展现湖南实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相涌现。为总结经验、推介典型,“湖南工信”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制造高地看集群”专题,今天发布2025年第5期(总第17期):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集群:于“无矿开采”中筑起稀贵金属高楼大厦。敬请垂注。

永兴县有着300多年稀贵金属冶炼历史,然而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的“中国银都”永兴县境内却没有任何金属矿藏。经过300年的“大浪淘沙”,一代代永兴人继承、发扬先辈精神,从各类废物中提炼出稀贵金属,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独具特色的“无矿开采”模式,成为国家区域循环经济十大模式之一。湖南永兴经济开发区投入3000万元实施园区锁边、覆绿、提质工程,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

2024年全县生产白银、碲、铋等产量居全国第一;黄金、铂族贵金属产量稳居全国前列,生产黄金15吨、白银6000吨、其他有价金属21万吨,铋、碲年产量占全国60%,铂族金属年产量占全国50%以上,稀贵金属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2022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没有银矿却崛起“中国银都”,秘诀何在?探寻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永兴县始终坚持“绿色循环、延链强链、联大靠强”,在无矿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稀贵金属产业发展壮大的奇迹。

绿色循环,焕发集群发展生命力

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永兴并无原矿,企业生产所用原料都是从工业“三废”中回收而来。一车车废弃电路板从全国各地运到永兴,在这里迎来蜕变。

为最大限度实现危废资源最大化回收利用,永兴县围绕循环经济,构建了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园区内企业间物质循环、园区间企业物质循环、县域基地内物质循环的“四大循环体系”。通过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集群每年可消化来自中国各地的数百万吨的工业“三废”。

同一批原料一般含有多种金属,所以回收企业普遍会提炼几种金属,其所在企业就有银、铅等多条生产线。企业之间会主动将“上家的废物用作下家的原料”,通过产业链联系互相消纳,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据统计,集群平均每年可从“三废”中回收生产黄金10吨、白银3500吨、铋6500吨、铂族金属8吨、其他有色金属20万吨。走出了一条稀贵金属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每年,来自中国各地的厂矿渣料、烟灰以及“城市矿产”等一车车运抵永兴县各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企业。虽每天与各类废物交集,永兴县并没有黑烟缭绕,噪音喧嚣,只有干净的街道、郁郁葱葱的植被、清新的空气以及清澈的便江穿城而过。这得益于集群在“金银之利”与“环保之忧”的博弈之间,选择经济发展为环保让步。

在“淘金”的同时,集群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采用集中治污模式,建立废渣废水处理中心、废气集中处理站等,在集群内化解了二次污染,彻底改变了永兴曾经“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经初步测算,与原矿生产等量金属比,集群一年减少废渣产生量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节水9500万吨,真正做到了绿色循环发展。

 

延链强链,提升集群发展战斗力

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科学布局白银、精铋、铂族金属、黄金、稀散金属5条产业链,推动银海导电粉体、贵研高纯硝酸银、融源铜镍合金等延链项目落地,形成从综合回收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闭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永兴卖的是粗加工产品。同时,企业之间生产原料多样、生产设备各异、回收技术不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湖南腾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智”造突围,科技赋能打造铅电解生产车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集群积极推动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挥效益。2022年,集群建立稀贵金属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搭建从“研”到“产”的中间站,建设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中试基地,实施中试项目4个,“光伏银粉银浆料制备”项目纳入郴江实验室,重点解决稀贵金属产业升级、更新换代的技术难题,开展延链强链项目孵化。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汪洋教授团队主导的“光伏银粉银浆料制备”项目,有望攻克我国光伏银粉靠进口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雄风环保科技公司是永兴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和循环经济试点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与中南大学、北京有色金属总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的低品位复杂物料稀贵金属清洁高效回收项目年可处理“三废”物料20万吨以上,综合回收铋等各种稀贵金属2万多吨,产值逾30亿元。目前已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专有技术4项,高新技术产品10个,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2项。

科技创新无止境。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0.6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3.3%,园创工程、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永兴工作站顺利落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自主建设申报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专家工作站4个。20多家稀贵金属骨干企业与中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要“附加值”。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赋能。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完成两化融合贯标企业7家、数字化转型企业10家,建成智能制造车间5个、智能工位28个,贵研、兴城智能化车间主体工程竣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在湖南福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景泰蓝、珐琅等工艺生产的银碗、银茶具精美无比,曾作为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国礼,赠予非洲元首和领导人。仅景泰蓝这项工艺,每年给企业带来至少3000万元产值。

在永兴贵研资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国标1号白银、银珠、银粉、硝酸银等产品,打包好等待发货。得益于企业自主研发的电解银新工艺,电解时间由原来的48小时缩短至22小时,每吨白银消耗的母液由原来的3吨减少到2吨,银锭浇铸合格率从50%提升至90%,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企业全年营收成功突破百亿大关。

目前,永兴稀贵金属产业拥有国家专利396项,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3个,拥有3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在工艺、技术、清洁生产以及稀有稀贵金属精深加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多项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新带动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银都”逐步迈向全国稀贵金属深加工主要基地。

联大靠强,凝聚集群发展驱动力

曾几何时,永兴小而多、小而散的手工作坊式金属冶炼曾盛极一时。前些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稀贵金属行情下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危机来袭,尚以初级产品为主,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遭遇“严冬”,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紧急关头,是因循守旧、各自为战?还是求变创新、抱团发展?

在“零资源”的土地上做出一个大产业,小打小闹、各自为战,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永兴县委县政府坚决实施“关、停、并、转”,推动中小企业抱团成长、稀贵金属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集聚不是简单地让小企业“关门大吉”。而是对132家散、小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企业大“洗牌”,逐步整合成30家规模化、集团化的企业;同时引进贵研铂业、盛达资源、格林美、东江环保等16家“三类”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在园区落户、投资和合作,集聚规模企业达到65家。

除技术外,集群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的问题。很多稀贵金属企业八成以上资金在生产线的“金铊铊”“银铊铊”里,一旦生产周期长,或价格波动大,资金就“陷”在里面出不来。

为破解融资难,集群在相关政策支持引导下,推动一批优势企业与央企名企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2015年,雄风科技与上市公司赤峰黄金合作,成为该公司全资子公司,借助上市融资,雄风科技很快在柏林工业园建成占地230亩的新厂区。“傍”上上市公司后,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建厂房投产才几个月,公司又在规划建设新地项目。

同时,雄风环保、金业环保、鹏琨环保、永兴贵研等纷纷与东江环保、盛达资源、生益科技、湖南海利、云南锡业、云南贵研铂业等央企、名企开展战略合作,引资引智引技,在打破资金、技术等瓶颈上均实现重大突破。通过关停并转靠大联强,集群面貌重焕新颜。


 

来源:湖南省工信厅产业集聚推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