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石榴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24-2035年)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0-23 点击:次
枣庄石榴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24-2035年)
石榴被称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具有极高的营养、观赏和药用价值。枣庄是“中国石榴之乡”、全国七大石榴主产区之一,石榴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土特产”。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枣庄时重要指示要求,做大做强枣庄石榴“土特产”,根据《关于支持枣庄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字〔2024〕11号)》,结合枣庄石榴产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枣庄石榴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现存上百年石榴古树3万余株,获得“山东古石榴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殊荣,被誉为“中国生态石榴之都”。“峄城石榴”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双认证。
(一)种质保护与创新成效显著。建成目前国内唯一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资源473份,总量居全国首位,世界第四。近年培育国审石榴良种1个、省审石榴良种18个、石榴新品种权10个,石榴新品种数量全国领先。石榴育种逐步向满足鲜食、加工、观赏等多功能需求拓展。“太空石榴”育成标志着育种手段从常规育种向太空诱变育种转变。
(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稳步发展。制定发布《石榴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石榴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参与起草石榴产业行业标准2项、省级地方标准1项、市级地方标准11项。枣庄加快推进贫瘠山坡地、撂荒地、林地等适宜地块“应植尽植”,鼓励和引导农户通过集体林地流转等方式,实行“整村推进、连片种植”,发展石榴种植专业村36个,种植主体近3500个。枣庄全市石榴种植面积12万亩,鲜果产量约6万吨,其中山地种植面积约占92%;峄城区、薛城区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市的79.4%和19.4%。
(三)产业融合化发展不断加快。石榴深加工、销售相关企业发展到79家,王老吉(枣庄)大健康产业园落地运营。已开发石榴汁、石榴酒、石榴化妆品等系列产品30余种,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分别为65%、40%、85%,石榴饮品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年产盆景盆栽约30万盆,从事石榴盆景产业人员3500余人,“石榴盆景栽培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4A级“冠世榴园风景名胜区”、大理峪石榴融创园等休闲园区不断提升。全市石榴全产业链产值约40亿元。
存在问题:一是山区适宜种植地块零散,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石榴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大、研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石榴的保健、美容、医药等功能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三是石榴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业态融合不够紧密,电子商务、现代交易、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滞后。四是“枣庄石榴”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品牌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五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利用不够,农遗核心区经济文化亮点不明显,农遗良品品牌建设不完善,保护利用有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石榴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以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为目标,按照“334”发展思路,聚焦扩种提质、延链培新、强品拓销“三条主线”,突出集群布局、科技赋能、业态融合“三个关键”,健全组织、政策、要素、联农机制“四个保障”,打好石榴产业牌、市场牌、科技牌和文化牌,做好枣庄石榴“土特产”文章,从卖产品提升为卖文化,将枣庄石榴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形成“全国石榴看枣庄、枣庄石榴誉全球”的产业发展新高地,推动农遗核心区文化体验业态,实现榴业强、榴乡美、榴农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枣庄模式。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尊重市场主体,激活资源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积极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宏观调控、服务监管,统筹推进规划实施。
延伸链条,跨界融合。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突出发展精深加工、物流贸易、休闲体验、农遗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数字农业等业态。
要素集聚,协同推进。强化科技、资本、人才、知识、数据等要素集聚,打造产业集群核心引领区。协同推进各区联动、差异发展,加快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产业关键技术颠覆创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培强主体,联农带农。培植石榴“链主”企业,健全强化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大户种植园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发展定位
全球石榴种质创新应用中心。依托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加强国内外石榴种质资源交流合作,围绕鲜食、加工、观赏等石榴育种方向,加快“引育测繁推”良种一体化,构建石榴种质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体系。
全国石榴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培育石榴加工产业园、盆栽盆景园,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榴产品全国贸易集散中心,完善冷链保鲜设施,加强仓储物流服务。建设石榴产业直播供应链基地,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形成“买全国、卖全国”贸易格局。
鲁南石榴文化体验和休闲观光中心。依托冠世榴园风景区开发,突出核心区农遗文化、整合枣庄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生态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等“石榴+”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农业、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多要素融合。
(四)发展目标
到2026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营体系基本健全,全产业链更加完整,科技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石榴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鲜果产量达到7.5万吨,深加工企业增加到20家,在园石榴盆景盆栽达到40万盆,石榴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到2030年,深加工企业达到25家,石榴盆景盆栽达到45万盆,石榴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形成全要素集聚、全产业融合、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的发展格局。
到2035年,资源要素充分激活,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绿色生产全面实现,设施装备国际一流,建成国际化石榴产业引领区。石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以上。
主要发展目标表
指标名称 |
基期值 |
目标值 |
||||
一级 |
二级 |
2023年 |
2026年 |
2030年 |
2035年 |
|
产业 融合 |
种植面积(万亩) |
12.00 |
12.08 |
12.08 |
12.08 |
|
总产量(万吨) |
6.0 |
7.5 |
8.0 |
9.0 |
||
全产业链产值(亿元) |
40 |
60 |
100 |
140 |
||
其中:一产产值 |
4.8 |
6.0 |
8.3 |
10.0 |
||
二产产值 |
15.0 |
23.0 |
44.5 |
70.0 |
||
三产产值 |
20.2 |
31.0 |
47.2 |
60.0 |
||
石榴盆景盆栽(万盆) |
30 |
40 |
45 |
45 |
||
科技 装备 |
良种覆盖率(%) |
80 |
85 |
95 |
99 |
|
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个) |
7 |
9 |
12 |
16 |
||
绿色 发展 |
绿色食品与有机产品认证面积(亩) |
3500 |
5000 |
7000 |
12000 |
|
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比例(%) |
30 |
40 |
55 |
70 |
||
经营 品牌 |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
52 |
60 |
70 |
80 |
|
加工企业数量(家) |
11 |
20 |
25 |
30 |
||
联农 带农 |
从事石榴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0000 |
38000 |
50000 |
65000 |
|
带动就业人数(人) |
20000 |
25000 |
30000 |
40000 |
三、发展布局
立足枣庄石榴产业优势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按照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区域联动思路,构建形成“一核引领、两轴辐射、三园精品、三区联动”的发展格局。“一核引领”即以峄城区榴园镇为核心;“两轴辐射”即以凤凰绿道和榴园绿道为辐射发展轴线;“三园精品”即科学布局种植标准园、加工产业园、盆景盆栽园;“三区联动”即以峄城区为核心引领区,薛城区、市中区、高新区为重点发展区,滕州市、山亭区、台儿庄区为辐射带动区。
(一)一核引领。发挥峄城区榴园镇石榴产业集聚优势,加快传统种植园标准化、数字化改造,新建一批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做大做强石榴盆景盆栽产业。依托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亚太石榴酒、美果来等石榴加工企业,加快石榴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新产品生产线建设,强化石榴精深加工及配套服务领域招商引资,打造以精深加工、智慧物流、市场交易、电商服务、种业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石榴产业集聚区。深入挖掘古石榴国家级森林公园、石榴栽培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峄县历史文化等潜力,积极推进“冠世榴园”5A级景区创建。
(二)两轴辐射。以凤凰绿道、榴园绿道为辐射发展轴线,沿线串联峄城区、薛城区、市中区、高新区的石榴种植园、盆景园等休闲农业资源,万福园、大理峪石榴融创园、石榴博览园、青檀寺等文化资源,贾泉村、王府山村、张庄村等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遗科普、民宿体验等多元功能,打造全国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三)三园精品。科学布局精品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一是培育精品标准园,以峄城区、薛城区、市中区、高新区为重点,辐射带动滕州市、山亭区、台儿庄区,推动传统种植园区标准化改造升级,加快新种植标准园、现代设施种植园建设。二是壮大加工产业园,以峄城区、薛城区、市中区、高新区为重点,培育壮大现有加工企业,招引石榴精深加工企业、物流交易等配套服务企业等集聚发展,形成石榴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是提升盆景盆栽园,以峄城区、薛城区为重点,市中区、高新区为补充,加大对盆景盆栽企业、手艺人扶持力度,打造盆景盆栽产业带,有效开发盆景盆栽多元价值,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新企业、新主体,提高盆景盆栽产业内生动力和竞争力。
(四)三区联动。核心引领区强化石榴智慧标准种植、精深加工、交易流通、农遗科普、文旅开发等功能引领作用,重点发展区重点培育石榴标准种植、加工和文旅开发等产业,辐射带动区因地制宜增加道路沿线和庭院种植面积,发展石榴旅游等业态。
枣庄石榴产业空间布局图
四、重点任务
围绕品种更新、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品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梯次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重点环节,加快要素赋能、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推进枣庄石榴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稳步推进石榴标准化精品基地建设。推进石榴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争创“枣庄石榴”全产业链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基地。巩固峄城区、薛城区石榴种植重点发展区优势,以榴园镇、沙沟镇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种植示范园,推进种植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探索石榴-中草药、石榴-大豆(花生)、石榴-牧草等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应用轻简高效机械化栽培,发展果园节水灌溉设施,推广适应不同石榴品种的植保装备。鼓励发展设施石榴种植园区,通过优化设施结构类型、优选设施专用品种、配套设施栽培工艺与装备,建设高标准设施石榴示范基地。推进市中区、高新区、台儿庄区、山亭区、滕州市石榴种植培育潜力,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石榴小规模分散种植、盆景盆栽、庭院经济,培育拥有石榴元素的农遗科普、文旅、文创产业,争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到2026年,新栽植石榴100万株,石榴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
(二)加快建设石榴盆景盆栽和苗木基地。扩大石榴盆景盆栽规模,积极推进西起榴园镇贾泉村、东至国道G206的石榴盆景产业带建设,扶持建设一批石榴盆景盆栽精品园,加快推动盆景向标准化、集约化、微型化转型。创新制作工艺,开发更多新颖的石榴观赏艺术产品,实现石榴盆景小型化和特色旅游产品化,争创国家级非遗。深入挖掘石榴文化内涵,打造“中国石榴盆景之都”特色品牌。举办或参加国际国内产品展销会,提升石榴盆景盆栽知名度,打造集电商、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石榴盆景特色集聚区。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壮大石榴苗木产业,发展优质石榴苗木繁育基地,拓展枣庄石榴绿化苗木市场。到2026年,建设石榴盆景盆栽精品园20处以上,盆景盆栽数量达到40万盆;到2030年,盆景盆栽数量达到45万盆。
(三)加快构建石榴“产学研育繁推”体系。加强新优品种培育、省力化栽培、果园机械研发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并转化应用。支持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鼓励建设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申报院士工作站,探索搭建石榴种苗培育、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综合平台。实施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国家石榴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选育一批早熟、抗寒、抗病虫害、软籽、耐储、出汁率高、裂果率低的优质石榴新品种,形成一批种质创新突破性成果。高标准建设石榴种苗繁育中心,大力培育省力省工宜机化优良苗木,建设石榴区域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提高育苗科技含量。实施数字农业突破行动,加大石榴产业数字化现代设施建设力度,推广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农机装备应用,实现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利用“全国石榴数据资源”平台,构建石榴产业监测预警模型,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实现数字赋能。到2026年,力争石榴种质资源保存总数达到530份以上,石榴新品种授权2个以上,建设石榴数字果园2处;到2030年,育成代表性石榴新品种3-5个,建设石榴数字果园8处;到2035年,育成代表性石榴新品种5-10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5项。
(四)加快完善石榴产品梯次加工体系。细分石榴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加工领域,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石榴衍生产品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围绕石榴果品分级、贮藏、包装、运输等环节,建设产地采后处理中心。支持加工型石榴基地开展果品分选、清洗、包装等初级加工。提升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等产品产能,加快石榴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制造。加强果皮、籽、叶等石榴副产物产品研发,开展副产物二度深层提取开发。发挥枣庄学院应用型大学优势,利用好省石榴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石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实验室两个省级研发平台,引导企业联合枣庄学院“现代健康产业学院”开发功能型食品。发挥峄城区亚太石榴酒、美果来、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峄州生物科技等石榴加工企业集聚优势,引导精深加工、智慧物流、交易和电商、科研育种等企业在峄城区集聚,打造枣庄石榴加工及配套产业核心区。支持薛城区、市中区、高新区依托晟达菲尔、澳进饮料、养力多等加工企业,建设石榴加工产业集聚区。突出峄城区石榴加工及配套产业核心区地位,辐射带动薛城区、市中区、高新区加工产业发展,打造石榴产业集群。到2026年,石榴加工企业达到20家以上,加工业产值达到23亿元;到2030年,石榴加工企业达到25家以上,加工业产值达到44.5亿元。
(五)加快提升石榴冷链物流与贸易体系。完善石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冷藏设施配套建设,加快老旧设施改造升级,提高现有冷藏保鲜设施利用率。高标准建设中国枣庄石榴综合交易中心和大型现代化全国石榴贸易集散中心,完善冷链保鲜设施,加强仓储物流服务,打造云仓储、云物流、云服务智慧物流新模式,配备智能仓储区、物流运营区、物流智能调配中心、跨境商品直销中心等,为全国各地石榴商户提供线上智慧贸易和线下展示贸易市场。实施“互联网+石榴”计划,建设石榴产业电商直播基地,鼓励企业线上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设“枣庄石榴旗舰店”。利用“齐鲁农超”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以及网红带货等新营销模式,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
(六)加快推进石榴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石榴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文旅综合体,推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多业态发展。实施冠世榴园路网提升工程,支持冠世榴园按照5A景区标准改造提升,打造高品质特色景区。积极推动凤凰绿道、榴园绿道沿线乡镇,古石榴国家森林公园(仙坛山片区)融入冠世榴园景区建设。串联森林康养基地、历史文化景点、美丽乡村、古石榴园区、石榴盆景园区等资源,打造石榴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全国石榴文旅休闲观光中心、全国知名石榴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石榴+旅游”“石榴+康养”“石榴+研学”“石榴+体育”等新业态,打造生态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等旅游新产品。开发石榴主题系列文创产品,孵化一批文创IP,建设石榴文创小镇、石榴文化特色街区等文创平台,打造全国知名石榴文创产品中心。加快中国石榴书画写生创作基地建设,举办石榴文化论坛、书画摄影展、文创产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冠世榴园国际马拉松赛、石榴产业发展大会等世界性、全国性展会活动。
(七)加快构建石榴品牌营销体系。构建“农遗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体系,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用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申创“枣庄石榴”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加强“两品一标”认证力度,巩固“峄城石榴”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势,申报“峄城石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使用制度,加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监管。开展石榴品牌评定,完善枣庄石榴品牌目录,扩大品牌产品方阵。加强品牌文化建设,讲好品牌故事,设计好品牌形象,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加大品牌培育支持力度,对入选全国百强的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等持有主体给予倾斜支持,对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经营主体给予奖励。
(八)加快培育壮大石榴产业经营主体。培植石榴“链主”企业,开展“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筛选石榴产业领域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国家级、省级石榴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组建枣庄石榴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大户种植园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石榴种植户开展农遗文化保护传承,推广石榴种植“半托管”“全托管”模式,将石榴种植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提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组建石榴产业联盟,深化科企融合,激发创新优势,争取行业话语权。鼓励有条件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条件的镇街成立石榴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进国家、省、市级示范社联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扶持果园统防统治服务专业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团队发展。到2026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5家;到2030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8家。
(九)加快培育石榴产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石榴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引育。优化完善人才引育政策,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合作、揭榜挂帅、创办企业等方式引进一批石榴产业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石榴产业领域管理、科研、营销、文化传承、文创、大数据等专业人才,建立石榴产业专业人才库。支持专业人才承担省级科技项目,符合条件的可推荐申报泰山人才工程。建立人才评聘激励机制,培养壮大石榴产业农技推广人才、文化传承人才、企业职业技能人才、新型农村电商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队伍,支持参加乡村之星选拔。每年评选一批石榴“土专家”“石榴创业能手”等,给予适当奖励。在石榴主产区建立专家驻点制度,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