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陕西省增材制造产业增长38%,未来要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7-30 点击:次
《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构筑竞争 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发展现状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被认为具有颠覆意义 的科技创新应用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与信息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设计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引发一场 制造业革命。随着增材制造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深入应 用,派生出一系列“按需制造”新模式,正在形成新数字化制 造业生态系统。再制造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在服 务型制造业领域探索出“按需服务”新模式,为我国循环经济 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创 新集群发展新增长点,在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引导和支持下, 我国增材制造和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装备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 中西部为纽带的若干产业集聚区,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陕西省是国内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 业集聚区,形成了以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为核心, 增材制造研究院、铂力特、赛隆、天元智能等创新主体为支撑,集工业软件、材料、设备和应用服务为一体、产学研用 紧密结合的产业生态,金属增材、离子旋转电极制粉等技术 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西安已发展成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 中心。光固化快速成型、激光立体成形、定向能量沉积、选 区熔化等技术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技术创新实力和有效专利 量国际领先。拥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 中心、金属增材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 能再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20 余家创新型骨干企
业,原生型产业创新集群初步形成。
总体布局
构建“ 一体五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推进上下游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一体:即西安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 引擎。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西 安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以及工程研 发、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中试试验、检验检测及产业孵化、创新创业等中心,构建产业生态中枢。
五翼: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示范应用和产业创新基地。依托宝鸡、渭南、汉中重工业产业, 以及延安、榆林传统能 源和化工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引进、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构建差异化产业园区发展生态。
多点: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应用示范点。依托长庆、 西飞、陕飞、西航、宝石、延长、陕煤、陕有色、陕鼓、法 士特、 比亚迪、榆能、延能等行业链主企业, 以行业需求为 驱动,建立工程化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试 验和验证,开发标准化行业通用或专用产品与集成化服务方案,构建特色化行业应用生态。
发展目标
强优势,补短板,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增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构建集支撑软件、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研制 与生产、应用与示范、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 模式,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现 代化增材产业体系,凝心聚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千亿 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动力和未来产业发展生力军。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材料与装备协同研发为支点,整 合上下游创新资源,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 工程化、检验检测等为一体技术创新体系, 以及分工协作、 成果共享体制机制,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到 2025 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转化产业化项目 10 个;到 2030 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转化产业化项目 20 个, 新增省级或以上创新平台 5 家;到 2035 年,形成完整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以材料和装备规模化制造为支点, 联合上下游产业主体,构建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 新等为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链主支撑、整链推进体制 机制,精准化育链、强链、延链、扩链和补链,形成内生动 力强劲、创新能力突出、股权紧密合作、联动周边产业集群 效应和发展态势。到 2025 年,聚集骨干企业 50 家,其中“ 单 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 等特色企业 5 家;到 2030 年达到 100 家,其中特色企业 10 家;到 2035 年达到 200 家,其中特色企业 20 家。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高端零件增材制造、功能梯度材 料制造和再制造行业为支点,打造一批行业应用场景,建设 一批示范项目和重点园区,构建集设计、材料、数字化装备、 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完善供 应链、人才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 2025 年,产业创新 集群基本形成,年工业产值达到 200 亿元;到 2030 年,产 业创新集群初具规模,年工业产值达到 600 亿元;到 2035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年工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产业服务日益完善。以线上线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支 点,创新服务机制,建设若干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成果转 化、新产品和新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改造、新建若干计量、 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应用研发、知识产权、技术服 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资质水平,建立健全产业支 撑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 2025 年, 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3 家;到2030 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10 家;到 2035 年,形成完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15 家。
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统筹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 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各市(区)专班作用,强化省市联动、校企合作,统筹推进增材制造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区)要立足当地实际,摸底分析 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指导专业化园区做好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 二)加强项目引育,构建协同机制
结合增材技术行业试验示范,全面梳理我省应用领域和 支撑企业,基于增材技术可渗透存量资源,策划、组织、实 施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结合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战略, 全面梳理国内外产业创新动态,基于增材材料、核心部件等 存量资源,谋划、策划、招引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建立省市 区协同培育与推进机制。健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人才团队、 首台套研制、产业化培育、试验示范、要素供给、领导包抓与督察督办机制,确保有序推进。
(三)加强资金保障,吸引多元投资
探索建立增材产业创新集群企业与产品(含首台套)认 定机制,参照年度企业税收省级及以下留存部分,给予认定 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奖励,形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 制。加强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加大力度支持建设产 业创新平台、服务平台、首台套装置研制、试验示范项目和 产业基础设施等。省市区联动设立 10 亿元增材制造产业发 展基金,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 目。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银机构,提供融资租赁、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 以及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要素保障,建设产业平台
强化土地供给,在全省范围内平衡土地指标,优先安排 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增材制造产业项目落 地。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确保项目用电、天然气等生产要素 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先 支持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符合发债条件的优先予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