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培育未来产业——浙江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10-17 点击:

  未来产业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浙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又一重要抓手。浙江在2021年出台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未来产业先导区。2022年,以未来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全省遴选确定培育创建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省、市、县三级联动探索未来产业培育机制,着力构建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生态迭代完善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发挥先导作用
 
  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产业分布上,2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2个深海空天产业、1个人工智能产业、1个未来网络产业、1个柔性电子产业、1个生物工程产业;地域分布上,杭州2个,宁波、湖州、嘉兴、台州、温州、绍兴各占1个。目前,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进展顺利。
 
  一是产业创新支撑强化。在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创新活动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不断加强。8个先导区累计实施技术攻关项目近200项、形成发明专利1800多项,部分地区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像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宁波高新区),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在中国柔性电子学科奠基人黄维院士的带领下,累计承担各类竞争性科研课题150余项,已开发多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成果,宁波柔电产业已形成发明专利220项;中国眼谷眼健康未来产业先导区(温州龙湾区)建成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眼科工程研发实力居全国之首)、国家药监局眼科药械临床研究和评价重点实验室(全国唯一的眼科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眼健康领域形成发明专利30项。
 
  二是重大项目招引有力。各先导区聚焦特定领域的未来产业,持续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推动落地实施。截至目前,8个先导区集聚有关行业核心企业250多家,实施产业化项目140多个(含在建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20多亿元。其中,中国眼谷眼健康未来产业先导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产业化项目分别为50个、20个、20个,在数量上位居前列。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各先导区立足自身实际,切实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的有效路径,目前累计建成9个行业性中试中心,研发关键性产品150多项。像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借鉴姑苏实验室经验,探索成果交易前置模式,解决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等难题,企业通过预付成果转让费,提前转让知识产权,将资金投向重大基础研究领域。德清北斗地信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德清科技大市场,引入浙大、浙工大等7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德清华中地信科创飞地,累计培育18家行业级、场景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四是产融结合更加紧密。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设立总规模30亿元“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支撑“中国视谷”核心区、未来网络先导区技术攻关、项目招引、企业培育和平台建设;西电杭研院成立“概念验证基金”每年出资2000万元,资助优势项目加速落地。德清北斗地信未来产业先导区设立5000万元科技创业种子资金,重点扶持未来产业方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绍兴市越城区第三代半导体未来产业先导区成立200亿元的未来产业孵化基金。
 
  找准焦点问题
 
  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是一个探索中推进的过程,必然会碰到各种焦点、难点问题。在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是关键技术攻关机制有待进一步贯通,其三是产业创新要素有待进一步集聚。
 
  未来产业先导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配套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从目前看,8个先导区中,多数先导区通过依托原有管理体制明确相应管理主体,但也有2个先导区尚未明确管理主体,创建主体缺位,导致出现有的工作未如期达标、有的环节缺失的情况。
 
  在未来产业领域,基础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显著增强,提升科技攻关能力需要一套动员、组织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制度。目前,大部分先导区仅强调创新要素在先导区范围内集聚,而缺少宏观层面串联创新载体、形成策源合力的机制,也未全面落实在微观层面营造宽松自由科研环境的相关举措、科研设备开放共享盈利模式、测试中心保密体系等。
 
  未来产业发展中,高水平创新团队、兼具科技和产业化能力的经营团队、产融结合专业团队的作用更加凸显。但从先导区建设情况看,普遍存在领军科学家和一流科研团队数量少、兼具科技和产业化能力的经营团队缺、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创投团队弱的情况,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优化推进机制
 
  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推进机制。
 
  一是滚动推进培育建设。建议依托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相关部门力量,健全培育工作机制,组建由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企业家、知名风险投资家等组成的未来产业战略咨询委员会,精准识别一批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细分领域,支持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高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聚焦前沿、优势领域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持续动态跟踪首批先导区建设情况,建立完善先导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先导区的制度示范作用,挖掘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优秀经验,面向全省宣传推广。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未来产业统计体系,建立统一未来产业信息平台,加强对各先导区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手段,紧盯全球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和机构,动态更新未来产业知识库。支持各先导区积极探索制定未来产业准入、监督、审批等政策,鼓励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探索建立“容错”机制。
 
  三是聚焦资源人才要素打造政策特区。加强地方政府、科技领军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在管理结构、资金以及管理评价要求方面赋予更大的灵活性,探索建设离岸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引进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四是探索先导区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针对创新资源要素制约的现状,既要向上争取国家科创资源,也要考虑统筹解决省内创新要素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建议支持各先导区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浙江。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快聚合创新资源,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支持在各先导区内部建立未来产业特色学院。另一方面,部分未来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存在交叉融合空间,建议研究探索先导区之间的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通,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用、环境共融。
 
  五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建设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持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加快推动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大力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中试基地等;强化未来产业标准引领,推动国际性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相关单位主导或参与国际性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制定。
 
  六是支持创新“财政+科技金融”风投机制。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研究制定并落实相关突破性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创新基金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政策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融合机制,探索通过“天使投资+信贷、保险及担保服务创新+上市发债融资”等方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作者:陈王进陈革
 
  作者单位:省经信厅技术创新处(人工智能处)处长、副处长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培育未来产业——浙江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2023-10-17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未来产业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浙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又一重要抓手。浙江在2021年出台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未来产业先导区。2022年,以未来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全省遴选确定培育创建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省、市、县三级联动探索未来产业培育机制,着力构建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生态迭代完善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发挥先导作用
 
  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产业分布上,2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2个深海空天产业、1个人工智能产业、1个未来网络产业、1个柔性电子产业、1个生物工程产业;地域分布上,杭州2个,宁波、湖州、嘉兴、台州、温州、绍兴各占1个。目前,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进展顺利。
 
  一是产业创新支撑强化。在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创新活动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不断加强。8个先导区累计实施技术攻关项目近200项、形成发明专利1800多项,部分地区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像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宁波高新区),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在中国柔性电子学科奠基人黄维院士的带领下,累计承担各类竞争性科研课题150余项,已开发多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成果,宁波柔电产业已形成发明专利220项;中国眼谷眼健康未来产业先导区(温州龙湾区)建成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眼科工程研发实力居全国之首)、国家药监局眼科药械临床研究和评价重点实验室(全国唯一的眼科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眼健康领域形成发明专利30项。
 
  二是重大项目招引有力。各先导区聚焦特定领域的未来产业,持续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推动落地实施。截至目前,8个先导区集聚有关行业核心企业250多家,实施产业化项目140多个(含在建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20多亿元。其中,中国眼谷眼健康未来产业先导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产业化项目分别为50个、20个、20个,在数量上位居前列。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各先导区立足自身实际,切实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的有效路径,目前累计建成9个行业性中试中心,研发关键性产品150多项。像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借鉴姑苏实验室经验,探索成果交易前置模式,解决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等难题,企业通过预付成果转让费,提前转让知识产权,将资金投向重大基础研究领域。德清北斗地信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德清科技大市场,引入浙大、浙工大等7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德清华中地信科创飞地,累计培育18家行业级、场景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四是产融结合更加紧密。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设立总规模30亿元“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支撑“中国视谷”核心区、未来网络先导区技术攻关、项目招引、企业培育和平台建设;西电杭研院成立“概念验证基金”每年出资2000万元,资助优势项目加速落地。德清北斗地信未来产业先导区设立5000万元科技创业种子资金,重点扶持未来产业方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绍兴市越城区第三代半导体未来产业先导区成立200亿元的未来产业孵化基金。
 
  找准焦点问题
 
  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是一个探索中推进的过程,必然会碰到各种焦点、难点问题。在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是关键技术攻关机制有待进一步贯通,其三是产业创新要素有待进一步集聚。
 
  未来产业先导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配套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从目前看,8个先导区中,多数先导区通过依托原有管理体制明确相应管理主体,但也有2个先导区尚未明确管理主体,创建主体缺位,导致出现有的工作未如期达标、有的环节缺失的情况。
 
  在未来产业领域,基础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显著增强,提升科技攻关能力需要一套动员、组织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制度。目前,大部分先导区仅强调创新要素在先导区范围内集聚,而缺少宏观层面串联创新载体、形成策源合力的机制,也未全面落实在微观层面营造宽松自由科研环境的相关举措、科研设备开放共享盈利模式、测试中心保密体系等。
 
  未来产业发展中,高水平创新团队、兼具科技和产业化能力的经营团队、产融结合专业团队的作用更加凸显。但从先导区建设情况看,普遍存在领军科学家和一流科研团队数量少、兼具科技和产业化能力的经营团队缺、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创投团队弱的情况,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优化推进机制
 
  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推进机制。
 
  一是滚动推进培育建设。建议依托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相关部门力量,健全培育工作机制,组建由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企业家、知名风险投资家等组成的未来产业战略咨询委员会,精准识别一批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细分领域,支持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高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聚焦前沿、优势领域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持续动态跟踪首批先导区建设情况,建立完善先导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先导区的制度示范作用,挖掘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优秀经验,面向全省宣传推广。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未来产业统计体系,建立统一未来产业信息平台,加强对各先导区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手段,紧盯全球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和机构,动态更新未来产业知识库。支持各先导区积极探索制定未来产业准入、监督、审批等政策,鼓励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探索建立“容错”机制。
 
  三是聚焦资源人才要素打造政策特区。加强地方政府、科技领军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在管理结构、资金以及管理评价要求方面赋予更大的灵活性,探索建设离岸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引进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四是探索先导区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针对创新资源要素制约的现状,既要向上争取国家科创资源,也要考虑统筹解决省内创新要素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建议支持各先导区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浙江。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快聚合创新资源,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支持在各先导区内部建立未来产业特色学院。另一方面,部分未来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存在交叉融合空间,建议研究探索先导区之间的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通,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用、环境共融。
 
  五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建设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持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加快推动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大力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中试基地等;强化未来产业标准引领,推动国际性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相关单位主导或参与国际性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制定。
 
  六是支持创新“财政+科技金融”风投机制。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研究制定并落实相关突破性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创新基金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政策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融合机制,探索通过“天使投资+信贷、保险及担保服务创新+上市发债融资”等方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作者:陈王进陈革
 
  作者单位:省经信厅技术创新处(人工智能处)处长、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