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对接转移产业 昆明具备哪些优势?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9-04 点击:

  9月3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现场举行签约仪式。签约项目382个、计划投资金额3966亿元。
 
  作为此次活动承办地,昆明市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筹备为牵引,统筹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级“8+N”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力量,形成全员、全域、全力“一盘棋”招商格局。活动期间,全市签约项目96个,投资金额885.65亿元,签约项目数及签约金额均居全省首位。
 
  2022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7541.37亿元;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3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云南省工业总量的1/4以上,已经形成涵盖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129个中类231个小类,以烟草、冶金、化工、非烟轻工为支撑,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据悉,在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上,昆明市进行了产业推介,目前昆明有4大比较优势,以及6个方面的对接愿景。
 
  接下来
 
  小布带大家详细了解
 
  昆明的4大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
 
  中老铁路正式开通,标志着昆明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的陆路大通道重要枢纽。昆明拥有5条国际铁路,可到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等国家。
 
  中老铁路图源新华社
 
  昆明开辟有国际及地区航线200余条,以及辐射云南全省,周边省市和国家的便利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资源优势
 
  野生生物物种丰富,传统花卉种类、天然药物资源品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磷、盐、铁、钛、煤、铜等矿藏资源丰富,磷矿探明储量22.77亿吨,岩盐储量12.22亿吨,芒硝储量19.08亿吨;钛铁砂矿资源5561万吨,占全国探明资源量的26%,占全国探明钛铁砂矿资源量的80%。
 
  昆明绿色能源潜力巨大,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97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4%。
 
  产业优势
 
  新能源电池产业已形成34万吨磷酸铁、16万吨磷酸铁锂、5000吨电解液、3.5万吨铝箔生产规模。项目协议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590.73亿元(含电子专用材料),已形成了集采、选、冶、精深加工和研发应用于一体的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磷酸铁和年产4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产值312.68亿元,云南白药等6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所、云南沃森生物研发能力分别居全国第二、第六。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444.09亿元,成功引入京东方OLED显示器件生产基地、闻泰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阿里、百度、华为、腾讯等企业落地昆明。
 
  化工产业产值1126.83亿元,中石油云南石化1300万吨石油炼化项目落地昆明,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要素保障优势
 
  全市19个开发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206平方公里,已建成约114平方公里,仍有92平方公里可用。已批准设立安宁草铺、西山海口、晋宁二街3个省级化工园区。拥有发电站160座,发电装机1463.6万千瓦,500千瓦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25座,大工业用电到户均价0.48元/度;城市建成区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昆明现行非居民用天然气为2.55元/立方米。
 
  昆明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在昆高校53所,全社会从业人员超500万人,十年来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制造业用工成本较低。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设置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预计到2024年,昆明全市算力将达到500PB,覆盖南亚东南亚数据需求。
 
  6个方面对接愿景
 
  先进装备制造方面
 
  新材料方面
 
  重点承接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电子材料等重点产业。聚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铝合金轮毂及汽车零部件、建筑模板、光伏支架、电池级铝箔等产品,大力引进高性能铜箔、键合铜丝、高精度电子铜带及铜合金等项目,支持发展和引进高端钛白粉、海绵钛、钛合金板材丝材等制造项目;聚焦汽车、化工、电子等领域,大力发展稀贵金属合金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前驱体材料、医用新材料、环保催化材料等;提升发展硅基、锗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以磷化铟、砷化镓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培育引进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推动锡产业向电子领域延伸。
 
  电子信息方面
 
  重点承接智能手机及个人计算机、智能硬件制造、新型显示、物联网产业链,提升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终端研发和制造项目,积极引进下一代显示屏和VR/AR终端制造产线,推动硅基OLED微显示产业规模的扩充和生态的完善。
 
  生物医药方面
 
  重点承接以疫苗为主的生物技术药、中药(民族药)、天然健康产品三个主导产业,以及化学药、医疗器械两个辅助产业;引进发展血液制品、细胞制品、单抗药品,发展精制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深度开发产品,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同时,重点发展互联网医用设备、小型家用医疗器械等产品。
 
  化工方面
 
  围绕乙烯产业链,将重点向下游延伸布局乙二醇、聚苯乙烯、光伏胶膜等精深加工企业;围绕丙烯产业链,将重点向下游延伸,布局聚醚多元醇、丙二醇、丙烯酸和各类高端纤维材料等精深加工企业;围绕芳烃产业链,将重点向涤纶、聚氨酯、聚碳酸酯等可降解材料、纤维材料和膜材料方面延伸。
 
  同时,依托钛化工产业基础,重点承接高端型、专用型钛白粉联产硫酸亚铁企业,构建“硫—磷—钛—铁—钒”一体化产业体系。
 
  新能源电池方面
 
  重点承接引进电芯电池制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铜(铝)箔等生产企业,将安宁打造为全省最大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形成“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梯次综合利用”全产业链。
 
  来源:都市时报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对接转移产业 昆明具备哪些优势?

2023-09-04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9月3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现场举行签约仪式。签约项目382个、计划投资金额3966亿元。
 
  作为此次活动承办地,昆明市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筹备为牵引,统筹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级“8+N”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力量,形成全员、全域、全力“一盘棋”招商格局。活动期间,全市签约项目96个,投资金额885.65亿元,签约项目数及签约金额均居全省首位。
 
  2022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7541.37亿元;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3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云南省工业总量的1/4以上,已经形成涵盖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129个中类231个小类,以烟草、冶金、化工、非烟轻工为支撑,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据悉,在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上,昆明市进行了产业推介,目前昆明有4大比较优势,以及6个方面的对接愿景。
 
  接下来
 
  小布带大家详细了解
 
  昆明的4大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
 
  中老铁路正式开通,标志着昆明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的陆路大通道重要枢纽。昆明拥有5条国际铁路,可到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等国家。
 
  中老铁路图源新华社
 
  昆明开辟有国际及地区航线200余条,以及辐射云南全省,周边省市和国家的便利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资源优势
 
  野生生物物种丰富,传统花卉种类、天然药物资源品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磷、盐、铁、钛、煤、铜等矿藏资源丰富,磷矿探明储量22.77亿吨,岩盐储量12.22亿吨,芒硝储量19.08亿吨;钛铁砂矿资源5561万吨,占全国探明资源量的26%,占全国探明钛铁砂矿资源量的80%。
 
  昆明绿色能源潜力巨大,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97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4%。
 
  产业优势
 
  新能源电池产业已形成34万吨磷酸铁、16万吨磷酸铁锂、5000吨电解液、3.5万吨铝箔生产规模。项目协议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590.73亿元(含电子专用材料),已形成了集采、选、冶、精深加工和研发应用于一体的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磷酸铁和年产4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产值312.68亿元,云南白药等6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所、云南沃森生物研发能力分别居全国第二、第六。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444.09亿元,成功引入京东方OLED显示器件生产基地、闻泰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阿里、百度、华为、腾讯等企业落地昆明。
 
  化工产业产值1126.83亿元,中石油云南石化1300万吨石油炼化项目落地昆明,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要素保障优势
 
  全市19个开发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206平方公里,已建成约114平方公里,仍有92平方公里可用。已批准设立安宁草铺、西山海口、晋宁二街3个省级化工园区。拥有发电站160座,发电装机1463.6万千瓦,500千瓦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25座,大工业用电到户均价0.48元/度;城市建成区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昆明现行非居民用天然气为2.55元/立方米。
 
  昆明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在昆高校53所,全社会从业人员超500万人,十年来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制造业用工成本较低。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设置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预计到2024年,昆明全市算力将达到500PB,覆盖南亚东南亚数据需求。
 
  6个方面对接愿景
 
  先进装备制造方面
 
  新材料方面
 
  重点承接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电子材料等重点产业。聚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铝合金轮毂及汽车零部件、建筑模板、光伏支架、电池级铝箔等产品,大力引进高性能铜箔、键合铜丝、高精度电子铜带及铜合金等项目,支持发展和引进高端钛白粉、海绵钛、钛合金板材丝材等制造项目;聚焦汽车、化工、电子等领域,大力发展稀贵金属合金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前驱体材料、医用新材料、环保催化材料等;提升发展硅基、锗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以磷化铟、砷化镓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培育引进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推动锡产业向电子领域延伸。
 
  电子信息方面
 
  重点承接智能手机及个人计算机、智能硬件制造、新型显示、物联网产业链,提升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终端研发和制造项目,积极引进下一代显示屏和VR/AR终端制造产线,推动硅基OLED微显示产业规模的扩充和生态的完善。
 
  生物医药方面
 
  重点承接以疫苗为主的生物技术药、中药(民族药)、天然健康产品三个主导产业,以及化学药、医疗器械两个辅助产业;引进发展血液制品、细胞制品、单抗药品,发展精制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深度开发产品,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同时,重点发展互联网医用设备、小型家用医疗器械等产品。
 
  化工方面
 
  围绕乙烯产业链,将重点向下游延伸布局乙二醇、聚苯乙烯、光伏胶膜等精深加工企业;围绕丙烯产业链,将重点向下游延伸,布局聚醚多元醇、丙二醇、丙烯酸和各类高端纤维材料等精深加工企业;围绕芳烃产业链,将重点向涤纶、聚氨酯、聚碳酸酯等可降解材料、纤维材料和膜材料方面延伸。
 
  同时,依托钛化工产业基础,重点承接高端型、专用型钛白粉联产硫酸亚铁企业,构建“硫—磷—钛—铁—钒”一体化产业体系。
 
  新能源电池方面
 
  重点承接引进电芯电池制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铜(铝)箔等生产企业,将安宁打造为全省最大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形成“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梯次综合利用”全产业链。
 
  来源: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