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方案》发布!(附任务清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8-31 点击:次
根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农规计字〔2023〕16号)要求,今年将围绕全省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为指导各地实施好相关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总体思想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等重要讲话精神,以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为抓手,着力破除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各自封闭运行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等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新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2
主要目标
紧扣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技术供给方式和组织模式,每个产业集成、熟化本产业的2-3项农业重大技术,总结一套高效协同重大技术推广机制模式;每个实施单位建设1个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每个基地开展1项以上技术示范推广、组织农技人员及农户实训100人次以上、组织现场观摩会1次以上。通过试点,有效集聚全省农技推广资源,构建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合力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完善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实现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的无缝连接,全省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主要任务
继续围绕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草地畜牧、水产、家禽等六大主导产业,在全省范围开展试点;围绕茶叶、油菜、中药材、富硒产业、马家柚、彭泽鲫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支持部分设区市开展试点。
1
推广一批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
各产业要以“五化”(标准化、可视化、轻简化、机械化、绿色化)和解决产业发展瓶颈为导向,结合全省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推广任务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等,分别组建技术指导团队,集成、熟化一系列农业重大技术,完善技术供给体系和配套措施,按照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任务清单,加快重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2
集聚一支接天连地的农技推广队伍
以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任务为纽带,进一步集聚省农技推广中心、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市县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乡镇涉农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和农技人员,吸纳乡土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特聘农技员、高素质农民、“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头雁”优秀学员等,形成一支上接科技前沿,下连生产一线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3
完善“两地一站一体”服务模式
完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区域性工作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准化建设,统一树立基地标识牌、品种农艺性状和技术要点标牌,做到“四有”(有统一标牌、有专门技术指导员、有示范推广方案、有检验评价办法),把基地建成示范推广的样板田、农民培训观摩田、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田和农业决策参考田。
4
构建一套农业协同推广机制
建立健全多元化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用;总结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经验,完善公益性推广机构和经营性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机制,持续建设覆盖多个乡镇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推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
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推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等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应用能力,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草地畜牧、水产、家禽等全省主导产业和茶叶、油菜、中药材、富硒产业、马家柚、彭泽鲫等区域特色产业,把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组织实施
01
组织方式
试点工作由厅科教处牵头、省农技推广中心科宣处配合,负责统筹组织、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等。
1
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
每个产业确定一名推广首席专家,由推广首席专家根据工作要求组建工作团队,确定实施单位,按照推广首席专家团队领衔,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校及涉农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协同方式开展试点。各产业推广首席专家分别为:
省级六大主导产业:
优质稻米产业:文喜贤,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蔬菜产业:郭丽虹,省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果业:邵华,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草地畜牧业:甘兴华,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水产业:李小勇,省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
家禽产业:管业坤,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六个区域特色产业:
茶叶产业:樊秀兰,吉安市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油菜产业:向彦,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药材产业:吴俊颖,鹰潭市农业农村粮食局高级农艺师。
富硒产业:肖林长(赣州),赣南科学院研究员;刘瑛(宜春),宜春市硒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副主任。
马家柚产业:高华清,上饶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彭泽鲫产业:王建民,九江市农业科学院推广研究员。
2
建立项目责任制
每个产业推广首席专家团队根据推广的重大技术和工作任务,确定若干个子项目,按照产业布局和工作有机衔接,遴选具有优势的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和农业经营主体等作为实施单位。
3
建设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
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用,探索“1个县级农技推广机构+N个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的基层农技推广架构。吸纳县乡两级农技员、特聘农技员、“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头雁”学员、高素质农民、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广泛参与;根据各地的需求,组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进行稳定对接指导。
02
进度安排
启动阶段
制定省级工作方案,明确各产业推广首席专家和省级协同推广任务清单等,区域特色产业协同推广任务清单由相关设区市发布;推广首席专家团队制定各产业方案并召开启动会,布置各项工作。
实施阶段
2023年8月-2024年7月。各实施单位按照任务清单和分产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加大协同力度,确保任务落实落细。2023年底,推广首席专家团队对本产业试点工作进行梳理,形成并报送阶段性总结。
总结阶段
2024年7月,推广首席专家团队对各实施单位开展验收,并报送总结报告及相关试点成果等。厅科教处根据相关材料及日常工作情况,会同省农技推广中心科宣处对六大主导产业试点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设区市农业农村局对区域特色产业试点情况进行绩效评估。
有关要求
1
强化责任落实
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试点工作组织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力量,合力推进试点工作。各实施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本产业年度方案,细化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实施步骤、资金使用范围等,选派精干力量承担相关试点任务。各首席推广专家团队要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细化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对外宣传等工作。
2
强化绩效管理
建立项目合同制,六大主导产业推广首席专家与省农业农村厅签订任务合同,六个区域特色产业推广首席专家与设区市农业农村局签订任务合同,明确本产业推广的具体任务和评价指标等。各实施单位负责人分别与推广首席专家签订任务合同,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评价指标等。试点结束后,分别按照合同和任务清单进行验收和绩效评估,验收和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下一年度不再安排同类试点项目。
3
强化资金监管
试点资金在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中列支,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3〕11号)要求加强监管,规范使用范围,纳入所在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统筹用于涉及试点工作的试验示范、展示推广、现场观摩、人员培训、专家指导、印刷宣传等支出。加快资金支出进度,今年年底前拨付资金应达到70%,明年4月底前应全部拨付完成。
4
强化总结宣传
各实施单位每季度要报送一次试点情况,汇报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存在问题等,由各产业推广首席专家汇总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六个区域特色产业情况还须报送所在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要及时发掘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模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试点有序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