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南京打造第二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队”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4-23 点击:

  十年前,江宁智能电网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十年后,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第二个“国家队”成员。
 
  十年前,刚刚起步建设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几乎是一片空白,企业不足30家;十年后,作为江北新区“基因之城”建设的主阵地,这片近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集聚千余家创新型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今年2月底,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公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江苏4家入围,南京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这是我市近十年唯一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以南京生物医药谷为核心,辐射整个江北新区。
 
  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名片,评选时需要对产业规模、创新水平以及发展环境、政府服务等进行综合评价,考验地方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产业培育等能力。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背景下,江北新区缘何能够脱颖而出?十年发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精心打磨?
 
  一个园区的脱胎换骨之路
 
  4月11日,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企业泽维生物宣布完成千万元级别天使轮融资,该企业自落户新区到完成此轮融资,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4月6日,诺令生物宣布,针对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入临床阶段,这是国内在该治疗领域的首次探索;3月30日,国内领先的基因测序仪自主研发制造型企业真迈生物与江北新区签约,将建设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企业快速发展、创新成果丰硕、项目争相来投,“创新”和“集聚”已成为驱动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个“风火轮”。
 
  “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十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坚持走创新之路,从而吸引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一个过程。”身为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大管家”,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陈洪深有感触。
 
  陈洪介绍,南京生物医药谷成立之初,企业不足30家,唯一的大企业是绿叶制药,整个园区的年产值不足10亿元,当时园区周边一片荒地,工作人员是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办公。
 
  路要怎么走,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个产业园区的打造,或者说一个产业集群的成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陈洪说,药谷一开始就明确了“一条主线、三步走”的发展路径。第一步,引进一些门槛相对较低的仿制药或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形成产业氛围;第二步,布局生产型大企业,做大规模,形成影响力;第三步,依靠技术突围,做出自己的创新产品,也就是创新药,抢占发展高地。三步走的过程中,发展的主线就是“创新驱动”,不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同时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
 
  2015年,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成立,把生命健康确立为主导产业,提出打造“基因之城”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药谷进一步瞄准产业链顶端优化布局,深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特别是聚焦基因与细胞治疗这一“细分赛道”,打造了南京基因与细胞实验室,汇聚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和创新人才。
 
  十年磨一剑。十年间,药谷不断调优产业结构,不断引入创新型企业,不断产出创新产品,脱胎换骨,振翅腾飞。
 
  今年以来,园区企业驯鹿生物CAR-T产品斩获两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资格认定,其中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伊基仑赛注射液,在国内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正式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资格,这也是其首个即将商业化的产品。此外,先声药业首款国产3CL靶点抗新冠创新药先诺欣上市投产,这款创新药从立项到上市,仅仅用了14个月时间……
 
  陈洪介绍,目前,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已参与30余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及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企业获批药品证书360余件,在研一类新药200余个。
 
  原创技术和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带动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目前园区注册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自主培育上市企业5家,独角兽、瞪羚企业数不胜数,园区年产值超300亿元,是十年前的30多倍。
 
  从无人问津到主动来投
 
  一个品牌引来120个项目
 
  过去十年,国内众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城市之间、园区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如何在这场比拼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务实的作为,更需要创新的思路。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来说,招商引资一定是最难的工作之一。”江北新区生命健康办产业促进部部长杨涛说,在早期招商时,不少新药项目都需要解决匹配资金问题,为了助力项目落地,药谷招商团队开始尝试在线下做小型路演,挑选两三个项目,邀请四五家基金一起交流,“令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小型路演效果却很好。”
 
  从规模、形式、主题等方向入手,杨涛和团队不断优化,打造了“赢在南京科创未来”生物医药月度路演活动,每月举办一期,每期聚焦不同主题,在项目与资本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自2018年10月开展第一期,月度路演活动就引发了热烈反响,极大活跃了园区内的投融资氛围。这也让团队意识到,有必要搞一个自己的宣传平台,在生物医药圈子里发声,将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声音“传出去”。
 
  在反复推敲后,全新的“生物经纬”品牌应运而生,虽然只是微信公众号,但通过搭建起丰富的活动体系,目前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人人熟知的垂直类品牌。
 
  “月初主题沙龙,月中研讨会,月末项目路演。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最高峰时一场活动有三千人在线观看。”杨涛笑道,以一场路演为起点,通过不断丰富活动并固化,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宣传阵地,这就是“生物经纬”的故事。
 
  愈方生物是2021年落户药谷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董事长许效博士介绍,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在心衰动物上可实现心脏功能的逆转,该创新药即将进入临床阶段。“我们正是通过‘生物经纬’的品牌活动,和江北新区建立了联系,后期药谷为我们对接了基金,最终我们选择在此创业。”许效说。
 
  自从“生物经纬”品牌创办以来,已经为江北新区引进了120个产业项目,这样的成效也出乎杨涛的意料。“最初通过传统模式招商时,参加会议交换名片,每次带300张名片去现场换100多张回来,再整理名片、发邮件、实地拜访,最终项目落地的转化率只有1%。而通过‘生物经纬’的各项活动,现在我们招商团队对接了近2000位企业家、800多位科学家、1000多位投资人,很多项目都是主动找上门。”
 
  去年4月,江北新区企业药康生物在科创板上市,这是新区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目前,药康生物已累计形成超过2万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小鼠模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鼠品系资源库,推动基因功能认知、疾病机理解析、药物靶点发现、药效筛选验证等领域研发突破,解决了我国生物医药发展领域的动物模型“卡脖子”技术和资源问题。
 
  “药康生物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江北新区的精心培育以及药谷的大力扶持。”药康生物总经理赵静博士介绍,作为产业链的最上游,药康生物的小鼠资源也成为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对外招商的一张名片,吸引了项目落户,加速了产业集聚。
 
  从“零基础”到拎包入住
 
  一处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
 
  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科学仪器设备是基础。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后,下了大决心购买仪器设备,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所需设备全部配齐,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同时,新区成立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提供专业服务。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谷供图
 
  2018年落户新区的新格元生物,一出生就踩上“风火轮”飞奔前行,在高手如云的生物医药领域脱颖而出,而这个“风火轮”就是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新格元生物董事长、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方南博士介绍,公司落户江北新区后,便在公共服务平台租用实验室和办公场地,实验室基本配置完善,创业初期立马开展研发工作,“假如要自购仪器设备,至少要投入200万元人民币,等设备到位能够使用,还要花至少两个月时间,企业要争分夺秒拿出实验数据,做出产品,每一天都很宝贵。”
 
  一款新药从研发到进入临床再到上市,要经过十多个关键环节,对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要打通这条漫长的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平台的服务团队有100多人,建立了八大类300余项专业服务能力。”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旨昂介绍,平台可以为企业和团队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孵化等全流程服务。
 
  睿璘生物是在该平台孵化的一家初创型企业,创始人是哈佛大学博士后。“公司在落户之前,也到其他城市考察过,经过综合考量,我们觉得这里的各项服务更完善,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睿璘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落户时,就有工作人员一对一服务,指导办理各项手续,效率很高;在研发服务方面,平台团队的专业能力也很强,可以为企业提供各项技术支持。
 
  为更好打造创新生态,江北新区还在政策扶持、金融助力、知产保护等方面发力。目前,新区联合商业资本设立了多支生命健康产业引导发展基金,为创新赋能;引入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针对生物医药领域设立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专利的审批时间;今年3月,江北新区出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为支持创新药物研发,对完成临床试验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奖励……
 
  跨越十年,江北新区完成了入围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突破。未来三年,生物医药谷定下新的“小目标”——成为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三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南京打造第二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队”

2023-04-2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十年前,江宁智能电网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十年后,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第二个“国家队”成员。
 
  十年前,刚刚起步建设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几乎是一片空白,企业不足30家;十年后,作为江北新区“基因之城”建设的主阵地,这片近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集聚千余家创新型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今年2月底,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公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江苏4家入围,南京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这是我市近十年唯一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以南京生物医药谷为核心,辐射整个江北新区。
 
  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名片,评选时需要对产业规模、创新水平以及发展环境、政府服务等进行综合评价,考验地方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产业培育等能力。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背景下,江北新区缘何能够脱颖而出?十年发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精心打磨?
 
  一个园区的脱胎换骨之路
 
  4月11日,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企业泽维生物宣布完成千万元级别天使轮融资,该企业自落户新区到完成此轮融资,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4月6日,诺令生物宣布,针对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入临床阶段,这是国内在该治疗领域的首次探索;3月30日,国内领先的基因测序仪自主研发制造型企业真迈生物与江北新区签约,将建设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企业快速发展、创新成果丰硕、项目争相来投,“创新”和“集聚”已成为驱动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个“风火轮”。
 
  “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十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坚持走创新之路,从而吸引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一个过程。”身为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大管家”,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陈洪深有感触。
 
  陈洪介绍,南京生物医药谷成立之初,企业不足30家,唯一的大企业是绿叶制药,整个园区的年产值不足10亿元,当时园区周边一片荒地,工作人员是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办公。
 
  路要怎么走,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个产业园区的打造,或者说一个产业集群的成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陈洪说,药谷一开始就明确了“一条主线、三步走”的发展路径。第一步,引进一些门槛相对较低的仿制药或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形成产业氛围;第二步,布局生产型大企业,做大规模,形成影响力;第三步,依靠技术突围,做出自己的创新产品,也就是创新药,抢占发展高地。三步走的过程中,发展的主线就是“创新驱动”,不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同时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
 
  2015年,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成立,把生命健康确立为主导产业,提出打造“基因之城”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药谷进一步瞄准产业链顶端优化布局,深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特别是聚焦基因与细胞治疗这一“细分赛道”,打造了南京基因与细胞实验室,汇聚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和创新人才。
 
  十年磨一剑。十年间,药谷不断调优产业结构,不断引入创新型企业,不断产出创新产品,脱胎换骨,振翅腾飞。
 
  今年以来,园区企业驯鹿生物CAR-T产品斩获两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资格认定,其中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伊基仑赛注射液,在国内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正式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资格,这也是其首个即将商业化的产品。此外,先声药业首款国产3CL靶点抗新冠创新药先诺欣上市投产,这款创新药从立项到上市,仅仅用了14个月时间……
 
  陈洪介绍,目前,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已参与30余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及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企业获批药品证书360余件,在研一类新药200余个。
 
  原创技术和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带动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目前园区注册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自主培育上市企业5家,独角兽、瞪羚企业数不胜数,园区年产值超300亿元,是十年前的30多倍。
 
  从无人问津到主动来投
 
  一个品牌引来120个项目
 
  过去十年,国内众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城市之间、园区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如何在这场比拼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务实的作为,更需要创新的思路。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来说,招商引资一定是最难的工作之一。”江北新区生命健康办产业促进部部长杨涛说,在早期招商时,不少新药项目都需要解决匹配资金问题,为了助力项目落地,药谷招商团队开始尝试在线下做小型路演,挑选两三个项目,邀请四五家基金一起交流,“令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小型路演效果却很好。”
 
  从规模、形式、主题等方向入手,杨涛和团队不断优化,打造了“赢在南京科创未来”生物医药月度路演活动,每月举办一期,每期聚焦不同主题,在项目与资本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自2018年10月开展第一期,月度路演活动就引发了热烈反响,极大活跃了园区内的投融资氛围。这也让团队意识到,有必要搞一个自己的宣传平台,在生物医药圈子里发声,将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声音“传出去”。
 
  在反复推敲后,全新的“生物经纬”品牌应运而生,虽然只是微信公众号,但通过搭建起丰富的活动体系,目前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人人熟知的垂直类品牌。
 
  “月初主题沙龙,月中研讨会,月末项目路演。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最高峰时一场活动有三千人在线观看。”杨涛笑道,以一场路演为起点,通过不断丰富活动并固化,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宣传阵地,这就是“生物经纬”的故事。
 
  愈方生物是2021年落户药谷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董事长许效博士介绍,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在心衰动物上可实现心脏功能的逆转,该创新药即将进入临床阶段。“我们正是通过‘生物经纬’的品牌活动,和江北新区建立了联系,后期药谷为我们对接了基金,最终我们选择在此创业。”许效说。
 
  自从“生物经纬”品牌创办以来,已经为江北新区引进了120个产业项目,这样的成效也出乎杨涛的意料。“最初通过传统模式招商时,参加会议交换名片,每次带300张名片去现场换100多张回来,再整理名片、发邮件、实地拜访,最终项目落地的转化率只有1%。而通过‘生物经纬’的各项活动,现在我们招商团队对接了近2000位企业家、800多位科学家、1000多位投资人,很多项目都是主动找上门。”
 
  去年4月,江北新区企业药康生物在科创板上市,这是新区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目前,药康生物已累计形成超过2万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小鼠模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鼠品系资源库,推动基因功能认知、疾病机理解析、药物靶点发现、药效筛选验证等领域研发突破,解决了我国生物医药发展领域的动物模型“卡脖子”技术和资源问题。
 
  “药康生物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江北新区的精心培育以及药谷的大力扶持。”药康生物总经理赵静博士介绍,作为产业链的最上游,药康生物的小鼠资源也成为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对外招商的一张名片,吸引了项目落户,加速了产业集聚。
 
  从“零基础”到拎包入住
 
  一处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
 
  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科学仪器设备是基础。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后,下了大决心购买仪器设备,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所需设备全部配齐,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同时,新区成立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提供专业服务。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谷供图
 
  2018年落户新区的新格元生物,一出生就踩上“风火轮”飞奔前行,在高手如云的生物医药领域脱颖而出,而这个“风火轮”就是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新格元生物董事长、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方南博士介绍,公司落户江北新区后,便在公共服务平台租用实验室和办公场地,实验室基本配置完善,创业初期立马开展研发工作,“假如要自购仪器设备,至少要投入200万元人民币,等设备到位能够使用,还要花至少两个月时间,企业要争分夺秒拿出实验数据,做出产品,每一天都很宝贵。”
 
  一款新药从研发到进入临床再到上市,要经过十多个关键环节,对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要打通这条漫长的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平台的服务团队有100多人,建立了八大类300余项专业服务能力。”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旨昂介绍,平台可以为企业和团队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孵化等全流程服务。
 
  睿璘生物是在该平台孵化的一家初创型企业,创始人是哈佛大学博士后。“公司在落户之前,也到其他城市考察过,经过综合考量,我们觉得这里的各项服务更完善,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睿璘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落户时,就有工作人员一对一服务,指导办理各项手续,效率很高;在研发服务方面,平台团队的专业能力也很强,可以为企业提供各项技术支持。
 
  为更好打造创新生态,江北新区还在政策扶持、金融助力、知产保护等方面发力。目前,新区联合商业资本设立了多支生命健康产业引导发展基金,为创新赋能;引入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针对生物医药领域设立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专利的审批时间;今年3月,江北新区出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为支持创新药物研发,对完成临床试验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奖励……
 
  跨越十年,江北新区完成了入围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突破。未来三年,生物医药谷定下新的“小目标”——成为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三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