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政策助推新型显示产业发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1-14 点击:

  2020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直接营收达4460亿元,全球占比40.3%,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
 
  “少屏”困局已得到改变
 
  “我国电子工业曾长期处于‘缺芯少屏’的状态,国家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让我国‘少屏’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说。
 
  目前,我国多条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满产满销,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批量出货,8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全球首发。本地化配套水平明显提升,关键材料本地化配套率达到54%,显示装备从非核心领域向核心领域不断扩展,部分核心装备实现零的突破。新型显示产品与5G通信、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型产业加速融合创新,形成了行业增长新动能。
 
  同时,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上游的湿化学品、电子气体、靶材、液晶材料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玻璃、偏光片也有望快速提升,但OLED材料、掩膜版、光刻胶则需要进一步补强。
 
  OLED材料受制于核心专利短缺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OLED材料市场规模约为33.6亿美元。市场主要被美、日、韩、德等海外企业垄断,主要厂商包括日本出光兴产、德国默克及美国UDC、陶氏化学、住友化学等,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OLED材料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鼎材科技、奥莱德、三月科技、阿格瑞等企业为主。
 
  OLED材料的开发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国外材料厂很多都是化工行业龙头,OLED业务模块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资金及可利用的资源很多。而国内材料厂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如无成果产出,会让企业举步维艰,很难保证材料更替的持续性。
 
  此外,由于前期国外材料厂的核心专利形成专利垄断,国内厂商很难找到突破点进行有效专利布局,研发速度和成功率相对落后。国内面板厂目前还属于技术爬坡阶段,在OLED材料选用上存在某种程度的国外材料依赖性,因此暂时也很难做到像韩国一样,对本土材料厂有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扶持力度。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鲁瑾表示,随着有机发光材料终端产品的国外部分核心专利陆续到期,降低专利门槛,将吸引更多国内企业的进入,下游面板厂商也开始向上游进行业务布局,OLED材料市场的竞争恐将加剧。
 
  高精度掩膜版依赖进口
 
  类似于传统照相机的底片,高精度掩膜版是生产AMOLED及高分辨率TFT-LCD显示屏的关键材料。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向着更高清、色彩度更饱和、更轻薄化发展,平板显示光掩膜版的半导体层、光刻分辨率、最小过孔、CD均匀性、套合精度、缺陷大小、洁净度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电视大屏化发展和世代线的逐步增长决定了掩膜版的尺寸趋于大型化。当下,市场对高精度、大尺寸的掩膜版需求大幅增加。
 
  Omdia数据预计,2025年我国显示面板用光掩膜版市场规模将增至113亿元。鲁瑾介绍,全球前八大平板显示用掩膜版厂商中,有7家为国外厂商,分别为日本SKE、HOYA、DNP、TOPPAN,韩国LG-IT、三星,美国PKL。其中,我国的清溢光电列第六位。
 
  鲁瑾强调,国内产品在中高端掩膜版的市占率较低,明显低于国外厂商,G8.5代以上和AMOLED用FMM(精密金属掩膜版)及原料基板目前仍是国内行业短板。半导体芯片和平板显示用掩膜版行业目前的本土化率还比较低。目前,最大的难点是高端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国内产业现状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
 
  光刻胶依旧是日韩企业的天下
 
  面板行业的光刻胶分为正胶跟负胶。正胶作为抗刻蚀层起到保护衬底表面的作用。负胶也叫彩胶,主要用于制作彩色滤光片,从而形成彩色显示画面。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TFT-LCD用光刻胶总体市场需求2.27万吨。CINNOResearch预测,2021年中国整体面板用光刻胶需求量在4.8万吨,同比增长将达约16%。目前,中国市场九成以上的光刻胶用量仍为液晶面板生产所需,随着OLED产能规模的扩大,预计至2025年,OLED光刻胶用量比重将增至约20%。
 
  光刻胶依旧是日韩企业的天下。据了解,光刻胶的主要生产厂商包括住友化学、JSR、LG化学等。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转移或者自行研发的方式,国内光刻胶企业如欣奕华、鼎材科技等正在加速发展。光刻胶的壁垒主要是验证周期长、成本高、面板厂产能紧张且测试成本高,验证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技术壁垒高,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缺乏高端研发人才等。
 
  图片
 
  OLED显示技术术(资料图片)
 
  据了解,国内企业欣奕华新开发的低温光刻胶产品可应用于OLED、AR/VR显示等领域,能满足目前所有PPI使用,可适应折叠、卷轴、AR/VR等多种形态变化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光刻胶材料应用领域的创新突破。
 
  鲁瑾表示,光刻胶整体仍高度依赖进口,亟须解决原材料问题、生产工艺与工程化、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低温光刻胶可替代OLED用圆偏光片,助力OLED技术发展,有望成为新的光刻胶增长点。
 
  政策利好新型显示产业
 
  对于新型显示产业部分核心原材料无法自产的情况,国家多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扶持政策。
 
  2021年3月底,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21~2030年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对新型显示器件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含研发用,下同)原材料、消耗品和净化室配套系统、生产设备(包括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零配件,对新型显示产业的关键原材料、零配件(即靶材、光刻胶、掩模版、偏光片、彩色滤光膜)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进口关税。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的通知》,助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国家电影局于2021年11月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将影院LED屏等技术与设备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这些政策的实施落地,让新型显示厂商看到了新的增长空间,并加大了产业投资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制定实施“十四五”显示产业规划政策,注重资源要素集聚和整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瞄准全柔性显示、微显示、超高清等重点领域,加快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带动产品创新,加快生态化布局,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引导建立从前瞻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多层次创新体系,支持协同创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难点;引导面板企业和配套企业建立深入合作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和协作效率。同时,加强全球产业链协作创新,共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政策助推新型显示产业发展

2022-01-14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0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直接营收达4460亿元,全球占比40.3%,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
 
  “少屏”困局已得到改变
 
  “我国电子工业曾长期处于‘缺芯少屏’的状态,国家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让我国‘少屏’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说。
 
  目前,我国多条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满产满销,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批量出货,8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全球首发。本地化配套水平明显提升,关键材料本地化配套率达到54%,显示装备从非核心领域向核心领域不断扩展,部分核心装备实现零的突破。新型显示产品与5G通信、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型产业加速融合创新,形成了行业增长新动能。
 
  同时,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上游的湿化学品、电子气体、靶材、液晶材料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玻璃、偏光片也有望快速提升,但OLED材料、掩膜版、光刻胶则需要进一步补强。
 
  OLED材料受制于核心专利短缺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OLED材料市场规模约为33.6亿美元。市场主要被美、日、韩、德等海外企业垄断,主要厂商包括日本出光兴产、德国默克及美国UDC、陶氏化学、住友化学等,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OLED材料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鼎材科技、奥莱德、三月科技、阿格瑞等企业为主。
 
  OLED材料的开发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国外材料厂很多都是化工行业龙头,OLED业务模块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资金及可利用的资源很多。而国内材料厂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如无成果产出,会让企业举步维艰,很难保证材料更替的持续性。
 
  此外,由于前期国外材料厂的核心专利形成专利垄断,国内厂商很难找到突破点进行有效专利布局,研发速度和成功率相对落后。国内面板厂目前还属于技术爬坡阶段,在OLED材料选用上存在某种程度的国外材料依赖性,因此暂时也很难做到像韩国一样,对本土材料厂有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扶持力度。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鲁瑾表示,随着有机发光材料终端产品的国外部分核心专利陆续到期,降低专利门槛,将吸引更多国内企业的进入,下游面板厂商也开始向上游进行业务布局,OLED材料市场的竞争恐将加剧。
 
  高精度掩膜版依赖进口
 
  类似于传统照相机的底片,高精度掩膜版是生产AMOLED及高分辨率TFT-LCD显示屏的关键材料。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向着更高清、色彩度更饱和、更轻薄化发展,平板显示光掩膜版的半导体层、光刻分辨率、最小过孔、CD均匀性、套合精度、缺陷大小、洁净度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电视大屏化发展和世代线的逐步增长决定了掩膜版的尺寸趋于大型化。当下,市场对高精度、大尺寸的掩膜版需求大幅增加。
 
  Omdia数据预计,2025年我国显示面板用光掩膜版市场规模将增至113亿元。鲁瑾介绍,全球前八大平板显示用掩膜版厂商中,有7家为国外厂商,分别为日本SKE、HOYA、DNP、TOPPAN,韩国LG-IT、三星,美国PKL。其中,我国的清溢光电列第六位。
 
  鲁瑾强调,国内产品在中高端掩膜版的市占率较低,明显低于国外厂商,G8.5代以上和AMOLED用FMM(精密金属掩膜版)及原料基板目前仍是国内行业短板。半导体芯片和平板显示用掩膜版行业目前的本土化率还比较低。目前,最大的难点是高端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国内产业现状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
 
  光刻胶依旧是日韩企业的天下
 
  面板行业的光刻胶分为正胶跟负胶。正胶作为抗刻蚀层起到保护衬底表面的作用。负胶也叫彩胶,主要用于制作彩色滤光片,从而形成彩色显示画面。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TFT-LCD用光刻胶总体市场需求2.27万吨。CINNOResearch预测,2021年中国整体面板用光刻胶需求量在4.8万吨,同比增长将达约16%。目前,中国市场九成以上的光刻胶用量仍为液晶面板生产所需,随着OLED产能规模的扩大,预计至2025年,OLED光刻胶用量比重将增至约20%。
 
  光刻胶依旧是日韩企业的天下。据了解,光刻胶的主要生产厂商包括住友化学、JSR、LG化学等。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转移或者自行研发的方式,国内光刻胶企业如欣奕华、鼎材科技等正在加速发展。光刻胶的壁垒主要是验证周期长、成本高、面板厂产能紧张且测试成本高,验证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技术壁垒高,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缺乏高端研发人才等。
 
  图片
 
  OLED显示技术术(资料图片)
 
  据了解,国内企业欣奕华新开发的低温光刻胶产品可应用于OLED、AR/VR显示等领域,能满足目前所有PPI使用,可适应折叠、卷轴、AR/VR等多种形态变化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光刻胶材料应用领域的创新突破。
 
  鲁瑾表示,光刻胶整体仍高度依赖进口,亟须解决原材料问题、生产工艺与工程化、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低温光刻胶可替代OLED用圆偏光片,助力OLED技术发展,有望成为新的光刻胶增长点。
 
  政策利好新型显示产业
 
  对于新型显示产业部分核心原材料无法自产的情况,国家多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扶持政策。
 
  2021年3月底,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21~2030年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对新型显示器件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含研发用,下同)原材料、消耗品和净化室配套系统、生产设备(包括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零配件,对新型显示产业的关键原材料、零配件(即靶材、光刻胶、掩模版、偏光片、彩色滤光膜)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进口关税。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落地推广活动的通知》,助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国家电影局于2021年11月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将影院LED屏等技术与设备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这些政策的实施落地,让新型显示厂商看到了新的增长空间,并加大了产业投资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制定实施“十四五”显示产业规划政策,注重资源要素集聚和整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瞄准全柔性显示、微显示、超高清等重点领域,加快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带动产品创新,加快生态化布局,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引导建立从前瞻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多层次创新体系,支持协同创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难点;引导面板企业和配套企业建立深入合作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和协作效率。同时,加强全球产业链协作创新,共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