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军民融合 > 专家观点 >

信息技术:撬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源动力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2-20 点击:

  充分利用民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军队掌握战场制信息权的重要手段——
  
  撬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源动力
  
  实现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在多方同心协力基础上,更需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这个贯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始终的源动力。
  
  “分”与“合”的变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科学技术推动了“军”“民”从分离走向融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落后,军民不分,生产工具便是战时使用的兵器,没有职能化的军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兵器开始从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从事战争的工具,出现了独立的军事组织,军民逐渐分开。进入工业时代后,军事技术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武器装备同生产工具的制造工艺完全不同,工业界出现了专门的军事工业部门。以工业时代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基础,促使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战场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对军人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进入信息时代后,军民开始走向融合,而且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最初的融合主要集中在武器装备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领域,而且只是初步融合。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融合正逐步走向深化。
  
  一是融合范围更广。当前,军民融合已经突破传统的四大领域,开始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发展,并逐步向其他领域延伸。
  
  二是融合层次更高。军民融合正由行业层次的融合逐渐向国家战略层次的融合发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把工业和人力动员、保护基础设施、全民防御、政策连续性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作为决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融合程度更深。军民融合已经由传统的板块式融合发展为要素的融合。美国国防部取消了对主承包商的一些独特的防务要求,鼓励主承包商在重大武器系统研制生产中,大量使用低成本的军民两用零部件。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最近分别公布的关键防务技术与商用技术清单中,两者重叠的部分已经达到80%。
  
  信息技术加速军民跨界融合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军民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从军到民的衍生看,军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前遍布世界各地的因特网,正是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发的“阿帕网”;而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汽车导航系统、CD或DVD播放器、以及移动电话,都是首先为美国军方开发的。同时,从民到军衍生看,充分利用民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军队掌握战场制信息权的重要手段。美国军用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来源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开发的“铱星”电话通信系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防部历次出台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国防技术领域计划”等国防科技文件中,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重点方向。目前,美国信息系统中有80%属于国防信息系统,美军的战略信息系统中几乎所有传输电路都依靠国家和商用电信公司提供,国家信息系统总部设在国防信息系统局大楼内,国防信息系统局既负责军事信息系统,又参与国家信息系统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色列几乎没有信息产业,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以色列军用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并带动着民用信息技术的提高,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牵住军民深度融合的“牛鼻子”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诸多领域、诸多部门、诸多环节的复杂结构体,具备运行高效、快捷灵便、对接畅通的信息服务平台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信息平台对接还不够畅通,信息资源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管理还无法摆脱体系内运行,造成军地各系统各领域之间信息不对等,甚至信息阻隔。
  
  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应依托民用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有效解决军地间高速数据、宽带业务、多媒体业务以及移动通信和境外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远距离通信问题,使之既满足军队需求,又使国家、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强信息资源的融合。主要是在导航定位、气象水文、海洋环境、地理空间、标准时间和社会人文等公用信息,以及电磁频谱、军事物流、作战保障与应急动员等专用信息资源开发上,由国家统筹规划,军地分工协作,建立信息交换渠道,统一数据标准,满足军地信息共享的需求。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主要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品设计等方面融合军地科技资源,建立军民融合的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信息技术的共享、相互转化和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