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影响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0-09 点击: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协同最为核心,关系到区域产业发展的布局和协同发展的成效,同时也是各方利益博弈较为激烈的领域。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方,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以提高河北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近年来,河北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承接了大量的投资项目。但是,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其承接能力也面临了巨大考验。如何认识并克服自身不足,认清影响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从而切实提升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是当务之急。从关键地方着手,提升河北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对于未来更好的承接来自京津地区的产业,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研究综述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外学者较早对这一问题予以了理论关注。Moore(1976)等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归结为产业承接地的经济总需求、投资政策、劳动力价格和产业转出地的投资控制等四个主要因素。Twomey and Taylor(1985)认为影响将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的地理距离、两地的经济规模及区域经济吸引力等。Nakosteen和Zimmer(1987)从企业迁徙的角度关注了产业转移问题,他们将影响企业迁徙的的动因归结为推力、拉力及阻力三个因素。其中,推力因素包括发展空间、劳动力价格、要素可获得性;拉力因素主要指转入地的区位条件;而阻力因素包括现有劳动关系等。Munday(1990)认为承接地财政政策、劳动力状况、交通和市场开放情况等因素将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而McQuaid(1996)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区际间产业转移行为将受到市场开放度、供应商、支持性服务以及劳动力素质等主要因素影响。Krugman(1997)等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区际间产业转移与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前后向联系之间的关系。
国内的学者也对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做出了研究。产业转移机理方面,魏后凯(2006)将产业转移归结为来自转出地的推力和来自目标地区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周江洪(2009)系统总结了区际间产业转移的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指出,一国范围内产业从某一区域向其他区域转移的过程是多种作用力交互影响的结果。推力、拉力和阻力构成区际产业转移力,对产业区际转移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企业盈利空间区位决策、产业及区域生命周期演化规律以及政府经济政策调控导向是促成区际产业转移力的重要因素。影响承接地产业转移主要因素方面,李斌等(2010)借助“钻石模型”以湖南省为例就低梯度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存量、市场需求、经济发展等因素具有积极影响,而劳动力工资、科技水平与产业转移负相关。王满四(2012)就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挥了首要的作用,相对于劳动力总量而言劳动力的素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大。聂正彦(2015)对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交通条件、要素成本、外部性、对外开放度、财政分权度等因素都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最为突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处于产业转移的承接方。从承接地的角度,我们将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成为拉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承接地对转出地产业的吸引力。(周江洪,2009)展宝卫等(2006)提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概念认为,产业承接力是产业承接地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等多种作用力的综合系统。当前,京津冀三省产业目前仍处于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价值种间环节,而产业发展在价值链两端存在相对劣势,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区际间产业转移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将从承接地的经济水平、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等三个最主要方面来检验他们是否直接影响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状况。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区域基础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从京津冀产业结构看,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比重接近78%,且其第三产业呈明显的高端化趋势;尽管第二产业在天津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其第三产业比重也接近一半;河北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甚至低于48%的全国平均值(见图2)。目前,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而河北尚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从三次产业比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河北的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升,同时也说明河北在对接京津地区第三产业转移方面存在很大空间。
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目前河北目前仍属于三极发展的短板。从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三地GDP总量达到66474.5亿元,占全国的10.4%,但就发展水平来看,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2014年河北人均GDP不到4万元,不足京津的一半,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
从京津冀产业结构看,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比重接近78%,且其第三产业呈明显的高端化趋势;尽管第二产业在天津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其第三产业比重也接近一半;河北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甚至低于48%的全国平均值(见图2)。目前,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而河北尚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从三次产业比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河北的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升,同时也说明河北在对接京津地区第三产业转移方面存在很大空间。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由于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定位模糊,三地在政策上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方针,相互之间在资源、资本、项目等方面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以港口发展为例,河北港口和天津港之间定位趋同,发展模式相似,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特别是对于竞争力相对较差的河北港口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更直观的衡量京津冀三地产业梯度水平及变化趋势,我们引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产业相似系数:

其中,ij是两个相比较区域,Xik是i区域k产业比重,Xjk是j区域k产业比重。
Sij在[0,1]之间,趋向于0,说明区域间产业趋同成都较小,即产业上各具特色,趋向于1说明产业趋同较大,产业结构雷同。从动态来看,Sij呈下降趋势,说明产业趋异;Sij上升,则产业趋同。
从2000-2013年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图3所示)的测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趋同现象得以缓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北京与河北、天津的产业同构现象日趋降低,相对于河北、天津两地,北京的产业特色突出,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

反观河北同天津的产业结构状况,两地的产业相似系数均在0.95以上,并没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两地产业结构高度趋同,其港口优势、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调发展,模糊的产业定位影响到各自竞争力的发挥。同时,较高的产业相似系数也说明了,天津、河北两地产业发展水平相近,在两地之间进行产业转移的基础较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作为三地经济发展的短板,其承接能力受到考验。为了更好的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我们将验证经济水平、人力资本以及劳动生产率等主要因素是否是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三、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均选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及河北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收集性,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为1995-2014年(其中劳动生产率数据至2012年度),根据现有的理论成果(李国平、李静,2004;展宝卫,2006;周江洪,2009;吴雪萍,2010;李斌,2011;王满四、黄言生,2012等),并结合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为外商直接投资,选取GDP、基础设施投入(扣除FDI)、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劳动生产率(采用GDP/就业总人数测算)、恩格尔系数、进出口总额、高等教育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等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显著地产生影响。
变量说明:

(二)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考察河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1、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我们所选取的变量中,GDP/人均GDP、高等教育人数(graduate)、劳动生产率(labor_productivity)与FDI存在同阶单整关系。河北省FDI_1995-2013和GDP/人均GDP、高等教育人数(graduate)同为一阶单整;河北省FDI_1995-2012和劳动生产率(labor_productivity)同为二阶单整。

2、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后,我们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EG两步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变量存在同阶单整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并验证残差平稳,说明几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因此,这里分别以FDI_1995-2012、FDI_1995-2013为因变量,有关同阶单整的变量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方程,并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分别如下两张表。



3、格兰杰因果检验
进一步,进行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知,劳动生产率(labor_productivity)、GDP/人均GDP和受高等教育人数(graduate)均是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FDI)的格兰杰原因,结合协整回归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GDP/人均GDP都是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期拉动因素,而高等教育水平则是是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短期拉动因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GDP、劳动生产率、以及省内高等教育人数等因素对河北FDI产生影响,表明承接地的经济水平、人力资本情况以及劳动生产率均是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拉力因素。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相似系数变化趋势表明,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初现端倪,特别是近年来北京与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但河北与天津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优势不突出,同质竞争状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河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规划管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河北仍处于京津冀三极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规模有待提升,未来通过发展物流、金融、文化等服务业完善产业价值链,延伸产业价值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其次,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升级。劳动生产率是河北吸引FDI的重要拉动因素,加强技术创新,在价值分工过程中,向高附加值环节步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同时强化企业组织管理,合理分配劳动力分工。
再次,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从完善本地教育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方面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加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建设;同时,及时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再培训,使劳动力更好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潜力。
最后,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河北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产业和教育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产业规划上,河北应突出产业特色,注重挖掘自身产业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