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县域经济 > 县域产业园 >

安徽肥西县桃花工业园区:昂首阔步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0-14 点击:

  桃花工业园成立于1991年,2006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现已基本形成汽车及配套、家电及配套、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5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工业强县的先行者,百强肥西的主力军,大湖名城的增长极。

  安徽肥西县桃花工业园区:昂首阔步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
 
  在全省县域园区中,2007年规上产值率先突破100亿元,2009年税收率先突破10亿元。2011年跻身合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园区,2012年全省首家县域融资平台发行债券8亿元,获评年度省创新型园区,位列县域园区综合实力第一名。2013年获批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4年再次发行公司债券8亿元,综合竞争力位列全省开发区(含17个国家级开发区)第4位。园区按照项目推进“六个一批(洽谈、签约、拟建、开工、投产、达产)”的要求,在项目入园最重要的洽谈、拟建、开工和投产4个阶段,安排园招商、企业服务、建设和经贸等部门分头对应,提供“一条龙”服务。
  
  先行先试闯在前
  
  被世人赞美为“改革首县”的肥西,不仅拥有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山南镇小井庄,还有一个令人鼓舞的桃花工业园!当年栽培这棵“桃花”,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石破天惊!
  
  1991年5月,肥西县提出在肥光乡廿埠一带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8月6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下达批复,同意将廿埠工业小区命名为“合肥市桃花工业区”,并将此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战略决策和市带县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赋予其相应的改革实验权。
  
  是时,经济开发区的数量还少之又少!是时,很多的乡镇企业还停留在“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初级阶段!
  
  1992年4月18日,桃花工业区第一个项目开工建设。至1992年8月,入园项目总投资突破3亿元。由此,桃花工业区进入起步发展时期。
  
  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建设开发园区。而“桃花”坚持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壮大综合实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
  
  不怕模仿,不惧追赶,始终坚持,“久久为功”!
  
  不管是国际危机引发外商投资步伐放缓,还是众多兄弟园区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桃花”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先后开展了“百家企业”大走访、“春风行动”企业用工招聘、重点在建项目调度等服务活动。
  
  苦练内功,收效颇丰。
  
  今年一季度,“桃花”经济呈稳步增长态势,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工业生产首季“开门红”。4月24日,悦康药业、江汽轻卡、联东U谷、松芝制冷等20家项目集中开工,投资总额达到108亿元。
  
  今天的 “桃花”人依然坚持先行先试!勇当排头兵中的“排头兵”,敢试敢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创新探索,披荆向前!
  
  产城一体展新姿
  
  当今世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合肥工业领地的不断扩张,让桃花人逐渐看到了“城市让人们更美好”这一眼前的现实。特别是到了2007年,被誉为“安徽第一高架”的合肥金寨路高架建成通车,让桃花人一下子分享了城市化的成果。
  
  “桃花”一夜之间成功变身,成为合肥的西南门户!
  
  坚持工业化,坚持城镇化。“桃花”在摸索中前进,并全力推动产业迅速转型。
  
  围绕主导产业,建立项目评价标准,通过产值、税收、行业地位、研发能力、管理运营、上市计划等指标的考察,从源头上把住项目入口关。
  
  围绕世界和中国500强、央企、知名民企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2012年以来,园区共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9个、5亿~10亿元项目10个,高新技术企业26家、上市公司6家、外资项目3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
  
  围绕培育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围绕金寨南路“退二进三”战略,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推动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
  
  如今,桃花工业园区已实现了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从零星分散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的转变,形成了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以华南城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以TCL为龙头的家电产业、以亿帆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
  
  “双轮”驱动,相得益彰!
  
  创新高地吐芬芳

  
  合肥是全国著名的科教城市之一,这里拥有中科大、中科院等这样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桃花”人正在凭借毗邻大学城的独特优势,全力发掘这座“富矿”!通过创新驱动,引爆高端产业,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增添一张夺目的名片。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各种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改造。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校(院)企在基地共建、项目对接、技术研发、成果应用等方面全方位、宽领域、多方式合作。
  
  目前,园内的省级科技孵化器已累计孵化成熟46家企业,实现了扩大生产,在孵项目32家。
  
  园区引进合肥工投兴建标准化厂房,项目一期占地224亩,建筑面积30.7万平方米,已入驻95家企业。2013年12月份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二期工程,占地 254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20家企业签约。这些标准化厂房与科技孵化器形成接力式培育体系,有效推动项目快速壮大。
  
  同时,“桃花”在园区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园区先后托管肥西新型工业示范园、上派镇工业聚集区、山南镇工业聚集区和新港南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项目入驻,努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置高效、产城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依托桃花工业园经济发展公司(全省工业园区中唯一与地级市同等级的县级融资平台),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成功发行两期企业债券共16亿元,有效保证配套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低效利用土地项目的清理力度,将土地使用规范前置到招商环节,对推进缓慢项目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清理,提高产出效益。
  
  制定完善领导定点联系、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服务管理约谈、重点项目调度等项目服务制度,严格按照定人、定事、定时、定岗、定责“五定”要求,快速推进洽谈、签约、拟建、开工、投产、达产“六个一批”项目。成立企业服务中心,选派项目跟踪人,专门负责联系对接项目,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帮助办理开工前各项报批手续,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参照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内部打破干部职工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管理岗位,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每月初督查各部门重点工作、领导交办任务的完成情况,年终根据分数发放岗位目标考评奖励,真正做到有奖有罚。
  
  任重而道远,奋然而前行。
  
  在合肥深入推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桃花”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他们正全力拼搏,为勇当合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排头兵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