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特色小镇 > 解读评论 >

特色小镇要从文学和美学中汲取理论源泉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2-22 点击:

  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关于人物的塑造曾有过一场争论:表现个性还是表现共性?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提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指作家除了要逼真地描写与人物相关的景物、肖像、语言、思想、性格、心理等“细节”,还要通过它们反映出一个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性。这一方面避免了文学创作只追求共性而沦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另一方面也能防止作家完全沉湎于内心而陷入“不可救药的个人主义”。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及经典人物,大都是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创造的。
  
  在我看来,这个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原理,也可以用来指导今天的特色小镇建设。首先,从“细节的真实”看,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和成功的特色小镇相似。在前者,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内心情感等,是他是否能成为经典小说人物的基本元素。在后者,一个小城镇在自然景观、空间布局、产业形态、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独特资源禀赋,同样是它能否建设特色小镇的“物质条件”。其次,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在文学创作上,这集中体现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本质区别,后者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照相机”式的机械反映,而前者则在人物身上倾注了作家全部的思想和爱恨情仇。对特色小镇目前也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从产业或商业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小镇的特色资源、自然禀赋等“拼凑”起来,主要考虑的是怎么赚钱或以最低的成本赢取最大的利润,这与不动情感、冷冰冰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十分相似。二是满怀对诸如“城市病”“空心化”等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痛苦的爱”,希望通过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为山重水复、百病缠身的城市化进程探索出一条新路。这在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上与我们在文学中熟悉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等是一脉相承的。
  
  在小说创作中,面对大体相同的生活和素材,有人会写出不朽的名篇巨制,而多数作品则“一出版就被遗弃”。这是因为创作主体不同造成的。人们一般也把这看作是“大作家”与“匠人”的区别。而要改变和提升后者的策略,一般也是丰富生活阅历和提升审美能力。对特色小镇也是如此,在今天随处可以见到,很多资源和禀赋相近的小镇,有的经过规划、设计和建设实现了“凤凰涅槃”,而有的在经历了相同的工序后却变成“四不像”。如果说在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作家的才华和审美创造力,那么对特色小镇,最关键的则是如何保护和发挥小镇文化的作用。因为诸如自然景观、空间布局、产业形态甚至包括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等,在本质上都类似于文学创作“素材”,每个规划师、设计师都很容易拿到,但如何从中找出独一无二“细节”、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去认识和辨别、用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去提炼和升华等决定特色小镇是否真有特色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在本质上则如同康德讲的“天才”或严羽讲的“妙悟”,既不是每个规划师、设计师所能具备,也不是通过学习和模仿就能得到的。理解了这个文学和美学原理,不仅可以为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也才可能以平常心去看待特色小镇建设的成败得失。
  
  毋庸讳言,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同质化倾向正变得日益严重。在深层次上看,这是以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旅游学等为指导理论的苦果。它们大都忽略了小镇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并按照经济和商业的需要把小镇规划建设得“惊人地相似”。这是特色小镇不建则已,一建就出现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或千镇一面、特色全无的根源。要想真正传承和护持特色小镇的文化本体,必须大力引入文学理论、美学、文化研究、民俗学等人文科学的理念和价值尺度。把文学、美学原理运用于特色小镇,最重要的是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小镇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生活在他处”的异化。而现实中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显然是,尽管目前特色小镇越建越多,为城市人寻找乡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实际上,一种更深的忧虑已经山雨欲来,这就是在小镇中和在大都市已没有什么区别,而为很多作家反复描写和城市人苦苦寻觅的小镇,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近相反却是越来越远了。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